锐评|闫子颖:媒介视角下的个体困境与破局——以《蓝白红三部曲之红》为例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原创 闫子颖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媒介视角下的个体困境与破局——以《蓝白红三部曲之红》为例
闫子颖
01
引言:动荡时代的人文主义回归
法籍波兰裔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誉为20世纪欧洲的最后一位电影大师。他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波兰,并在他的早期影视创作生涯中受到东欧政治、社会局势促使,以拍摄具有强烈现实映射意义的纪录片作为他进入电影行业的标志。
8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动荡的时局迫使一些波兰导演逃往海外。曾一度兴盛于波兰并以探究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局为核心的“道德焦虑电影”随之没落,基耶斯洛夫斯基随后去往法国,从一个前社会主义国家步入了欧洲电影的中心,巴黎。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法国受到先锋性的艺术文化影响,其执导的影片类型完成了从纪录片向故事片的彻底转变。创作于90年代末期的《蓝白红三部曲》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一转向的结束,也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的作品。《蓝白红三部曲》是三部独立的电影,分别为《蓝色》、《白色》和《红色》。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一取用法国国旗三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时代情绪的敏感体察。后冷战时期的欧洲被慌乱、茫然和未来恐惧的时代情绪充斥。人们在碌碌之中进行不知去向、不知尽头的奔走。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纪录片《对话基耶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 dialogue)》中称自己为“战后电影第一代”并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混乱的时代,没有人确切的知晓对错,甚至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活下去,或许我们应该回头去探求那些教导人们如何生活,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则”。
于是,诞生于法国大革命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喊的法国三色旗成为了基耶斯洛夫斯基探寻人文主义的现代性回归的途径。他将古老的欧洲文明主题从哲学、政治和社会的层面拉扯下来,落入个体生命的经历中,视其为最高尚、纯粹的人性目标。但以探讨“自由、平等、博爱”三种理论的现代性功能为题的《蓝白红三部曲》却脱离了政治性的叙事。戴锦华教授在《电影理论与批评》中指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特征——永远与政治迎面而来,却始终与政治主体及其表达擦肩而过。《蓝白红三部曲之红》(下文简称《红色》)采取了与主题相悖的反宏大叙事,用对个体经验的关注完成了对集体主义叙事的解构,将个体生命的生存悖论搬到舞台的聚光灯下。

锐评|闫子颖:媒介视角下的个体困境与破局——以《蓝白红三部曲之红》为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