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凯鲁亚克的四重传记:这一代人的道路(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杰克做了件他后来永远也不会承认的事。他做了大量的修改,修改得很好。噢,他永远也不会承认的,因为他觉得故事应该像牙膏管里挤出的牙膏那样不可改变,他的打字机里打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神圣的。恰恰相反,他修改了,而且改得很好。
《在路上》1957年初版封面
朋友们更是透露,早在1949年他就开始构思《在路上》,也许写过十个开头。所以《在路上》是一部深思熟虑之作,天才并不只靠安非他命驱动。
《在路上》的另一个传奇是风格独具。事实上,凯鲁亚克从多处学习风格,并进行风格练习。他青年时代博览群书,读过沃尔夫、惠特曼、普鲁斯特、麦尔维尔、布莱克、塞利纳、陀思妥耶夫斯基、劳伦斯、歌德、尼采、斯宾格勒、萨德、卡夫卡、海明威等人的作品。“二战”后他在新学院完成美国小说课程,写了有关托马斯·沃尔夫的论文,又熟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以及威廉·布莱克的著作。在写作《在路上》之前,他曾花费三年时间研读别的作家的小说,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让他明白设置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叙述者的重要性。同时,他又需要摆脱文学前辈的影响,寻找自己的声音。看了卡萨迪写给他和金斯堡的张狂恣肆的信件后,凯鲁亚克豁然开朗。他说:“在读完尼尔·卡萨迪那妙不可言的自由叙事的信件后,我找到了自己的风格——随心而写。
卡萨迪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碰巧也是《在路上》里的迪安·莫里亚蒂。”
极其细致的观察和松散随意的风格糅合为一体,带有一种漫无情节的随意性和挑衅性,其叙述节奏富于速度与激情——小说里人物与事件纷至沓来,来不及细加解释就向下移动,像汽车一样飞驰,是“生活实录”,也是“自由联想”,这是全新的手法,颠覆了传统写作风格,也成为《在路上》的风格标志。而在稍微带点妒意的朋友看来,他迟来的成功靠的是一种全新的散文体写作手法,他将之用在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即年轻人的精彩冒险。凯鲁亚克的不幸在于,他的名望——跟他的文学地位这一有待确定的东西全然不同——更多地依赖于他描绘的人与事,而不是他的描绘手法,他后来坚称,要是可以选的话,他宁愿选后者。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