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事件被遗忘,日本动漫一个异常转向却令人警醒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化纵横 ,作者潘妮妮
文化纵横.
倡导文化重建,共同思想未来,发掘不一样的深度阅读。
✪ 潘妮妮 |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导读】过去数十年来,日本动漫风靡全球,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然而近年来,一些日本动漫作品出现了美化日本侵华的元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本文从历史切入,梳理了日本动漫的变迁脉络:二战结束之初,日本动漫表现出明确的进步政治内涵,批判矛头直指日本军国主义与保守的战后社会。但这种革新之气并未持续太久,保守秩序很快回归,革新性的知识生产也不再为社会所需。于是,1970-1980年代,日本动漫重回大众娱乐消费与儿童教养的轨道,各种作品都与已经固化的社会身份意识挂钩,营造出一个吸纳未成年融入,而非鼓励变革的世界。然而,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停滞,阶层分化严重,大众主流文化逐渐失控,反叛性的御宅族文化逐渐凸显。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日本动漫文化中的未成年人位置,从改造世界的“未来人”,变成被教养的未成年人,最后变成轻视成人世界并主动疏离的“顽童”。
作者指出,与战后初期的批判性作品不同,御宅族除了反叛保守的大众社会,也把战后的进步主义视为成人社会施加的思想枷锁。因此,在御宅族文化作品中,既能看到对现实保守体制下的官僚主义与僵化思想的讽刺与轻蔑,也能看到对二战日本军舰元素的美化、右倾历史修正主义、对封建文化糟粕的浪漫化想象,以及最极端、粗俗的冷战语言。这种现象迅速被日本激进右翼政治家捕捉到,他们正利用御宅族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反叛性,试图利用这种反叛情绪,解构二战后的反战教育,从而为自己的政策创造舆论气氛。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2年第3期,原题为《从“未来人”到“顽童”——日本动漫与社会秩序的张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诸君思考。
从“未来人”到“顽童”
——日本动漫与社会秩序的张力
▍动漫文化的“日本价值”之思
日本动漫文化,是“二战”后以影像漫画为核心延伸出的包括动画、电子游戏、轻小说以及其他所谓“2.5次元”内容在内的一个庞大的融合型传媒消费体系。随着动漫文化对全球消费文化的渗透,以及日本朝野正式将其纳入外交战略,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将它与日本的“软权力”(soft power)联系起来,对标美国的迪士尼、好莱坞电影与可口可乐。
那动漫文化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日本文化呢?提及后者,我们往往很容易想到“单一”“集体主义”“保守”这类概念。这种印象的确有一定的历史经验依据。例如,中国人自民国时期起,无论对日感情是亲近还是厌恶,都认为日本是“朝野上下,并力经营”;而美军登陆日本后,军国主义国民迅速接纳了美国主导的民主化进程,这更强化了世界对日本“单一集体主义”的印象。日本官方与主流舆论也热衷于塑造这种刻板的对外印象,强调日本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发展都离不开日本人作为“单一民族”与生俱来的“隐忍”“忠诚”与“集体主义”的特殊性格,赋予这种国民性强烈的美学与玄学色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