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景观:“七月半”——节俗、变迁与大众文化想象(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费孝通在研究中国社会变迁问题时曾界定过两种不同的社会处境:传统农业社会的“匮缺经济”(economy of scarcity),以及现代工业社会的“丰裕经济”(economy of abundance)。在传统的“匮缺经济”中,人们最主要的态度就是“知足”,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则体现为“修己以顺天”。(费孝通《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七月半”等节俗的昔日盛况正是建立在这种社会生态之上的。在对自然气候等高度依赖的农业文明中,“修己以顺天”的民众通过民间俗信,以想象性的方式与各种人力之外的力量建立关联,希望求得生活的安宁、丰足与苦难境遇下的疏导,各类仪式、节庆则是这种想象性满足和解决方式的外在形式与表征。在现实的节庆空间中,“匮缺”中的人们还能周期性地获得物质上的丰盛与精神上的欢愉。信仰民俗也就以活态的形式被有机地代代传承。
现代以来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传统节俗赖以生存的土壤。一方面,工业文明“丰裕经济”中的人“修天以顺己”,面对一个“除魅”(disenchantment)了的世界,感到“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韦伯《学术与政治》)传统节俗的信仰—想象空间依然存在于中老年人的经验世界里,却难以为科学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所信服,只是被“知而不信”地接受。另一方面,在世俗—节庆空间的层面上,“丰裕经济”中的人通过节庆而聚会、娱乐、获取物质惠利的需求度大大降低了(这些需求完全可以通过其它诸种手段来满足);公共节庆失去内在的动力,加上外力的控制,“七月半”的节庆空间自然会收缩,只在家庭的层次上散点式地留存。
不过,在“丰裕经济”养育的“新生代”中,传统的“七月半”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生命力。据学者在鲁中地区调查得出的普遍结论,年龄大、学历高的被访者对于传统节日往往有更多的了解,但中元节是一个例外: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对于中元节的认知度在各年龄段中最高,达到71.6%。(王文章《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研实录》)下面的分析或许能对这一现象有所解释。
大众文化与想象空间的重构
在神魔游戏、恐怖电影、鬼节祝福语及表情包等当代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产品中,“七月半”远比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来得“显赫”。许多游戏网站在“七月半”前后展开神魔、恐怖题材游戏的宣传:“又到了七月半中元鬼节,据说在这一天,阴曹地府将给所有鬼魂放假,允许他们返回人间,至于他们要做什么事,也没有严格规定,可以回家看看亲人,也可以在大家上游荡,戏弄戏弄路人......还可能直接飘到陌生人屋子里,给你来一场午夜回魂纪。难得遇到这么一个鬼节,不玩得刺激点就太浪费了,不如就来《逍遥情缘》里,带上你的鬼宝宝,一起探访一下那些最阴森恐怖的地方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