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景观:“七月半”——节俗、变迁与大众文化想象(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能够带给人刺激感的鬼怪、恐怖题材本就是游戏等大众文化产品所热衷的对象,而正是在关于“鬼”的想象上,当代大众文化在传统的“七月半”鬼节中寻找到了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中元百鬼行,魑魅祭魂火/去世的亡魂重返人间/河川上铺满点燃的水灯/式神们携手跳起了盂兰盆舞”:由知名手游《阴阳师》IP衍生的游戏《决战!平安京》曾在中元节前后发起为期一周的线上“盂兰盆会”,玩家可以通过参与任务换取特定的道具并兑换福利。在游戏中的线上情节之外,《阴阳师》“中元百鬼祭”这类线下主题活动的“现世妖约”,更是将志怪的想象空间变成了现实中的“嘉年华”。不仅仅是电子游戏,《七月半之恐怖宿舍》《七月半2:前世今生》《七月半3:灵触第七感》系列悬疑惊悚片更是直接以“七月半”为影片命名,从传统的鬼节中汲取题材资源。
在“前微信时代”,短信中曾流行过鬼节祝福语。它们大都极尽渲染之能事,竭力烘托鬼节的恐怖气氛,最终又多以戏谑、俏皮的口吻消解这种恐怖感:“阴魂不散,死光又现,鬼魂四处转。愿鬼听到我的呼唤,半夜来到你的床畔,苍白的脸,干枯的手抚摸你的脸:代我向你说一句:晚安!”有些则直接以“鬼”与接受“祝福”者相比较,达到谐谑的目的:“你不打扮比鬼难看,你一打扮把鬼吓瘫!看么,这就是你!”在“微信时代”,鬼节表情包又以卡通化的视觉符号与配文戏仿“彼岸之鬼”与“现世之人”:或是模仿鬼怪称“谁找我”“晚上来找你”“谁给我送点钱”,或是以烧纸钱者的形象与口吻说“不要来找我”……
事实上,当代大众文化中的这些“鬼节”元素不只是从传统节俗中获得了“灵感”,而且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它同样有着宗教和亡灵信仰的背景与历史演变的历程。据传,人们曾经相信每年的10月31日晚上,亡灵会回到人间,因而他们通过将自己装扮成鬼怪等方式驱散这些鬼魂。然而当清教徒们迁徙到美洲大陆,万圣节传统便在美国逐渐发生演变,愈益朝着怪诞、放纵、狂欢的方向发展。今天的万圣节已经成为盛大的狂欢夜,人们化装、点南瓜灯、玩“trick or treat”等游戏,互相戏谑、惊吓。随着各种“洋节”在中国的流行,商业经济已经对万圣节大加炒作;而当人们发现本土性的传统节日中也有“鬼节”,它便被选择性地利用和改造了,其间呈现出的正是与西方“鬼节”相似的娱乐、狂欢氛围,其文化意蕴与传统“七月半”的祭祖追远已是迥然不同。
传统的“七月半”节俗中,鬼神存在于非现实的信仰—想象空间,当代大众文化则对这一想象空间进行利用和重构,展开一场“能指的狂欢”。在神魔游戏、惊悚电影、鬼节祝福语及表情包等大众文化产品中,人们对于“百鬼夜行”的想象世界就是影像、符号的虚拟世界,在这里,现实生活科学、理性的法则都被悬置了,人与鬼同处一界、界限消泯。人们不再像传统意义上那样通过引导、祭慰的方式获得想象性的满足,而是要捉鬼、战斗、调侃、戏谑,获得刺激、快感与乐趣。大众文化中“鬼节”的虚拟、想象空间是相对独立、封闭的,不再被认为能对现世产生作用,而且能够被控制、被“玩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