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把东北作为方法(7)
2023-05-25 来源:飞速影视
《历史·记忆·生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 刘岩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2016
用当时他们的说法就是,这种国营大厂的工人,是当时中国社会消费的中坚层。他们是最有经济保障的,到每月3号或者5号,有工资拿,这份工资可以保障他们的消费。
而《钢的琴》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父亲的身份被“作价”的故事——谁买得起钢琴我跟谁,这是电影中的女儿小元在父母离婚时的选择。当刘岩在一个共和国长子的身份变化的意义上去论述这样一个被作价的父亲时,我才从他那儿学到了一种去言说这部电影对我冲击的方式。
如果我们以《钢的琴》为例子的话,当然我们就不会说所有的东北故事都必须悬疑化。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趋势,就是悲剧故事的喜剧化。
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葬礼,而现场演奏的不是哀乐,而是《步步高》。包括对白也特别好玩:“(去世的老人)走么快去哪啊?”“你管他去哪儿呢!”是这样一个对沉重的时刻、对悲剧故事的喜剧呈现。
当然这部电影最冲击我的是它从一个父亲角色被剥夺、父亲角色被作价的故事,最后转移为尊严的政治,转移为这样的一群人,为了保有、赢得自己最后尊严的再度携手,转移为一个昔日工厂空间的再现。
我经常说在近二三十年的中国电影当中,没有再看到像《钢的琴》当中的那个长镜头:一个个工种的工人,当他们重回车间生产的时候,那种劳动的美、劳动者的美、工厂的美,我没有再在其他电影当中看到过。
然后,如果你用《白日焰火》来作为例子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它是国际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双重突围的一个选择。就是说,我们用艺术电影的手段去拍类型片,而且在国际上的这个选择当中,黑色电影就特别受青睐。
电影《白日焰火》剧照
当然这也是导演刁亦男的选择,就是用艺术电影的方法去借助黑色电影类型来表现东北,它使得三者达成了一个非常棒的相遇。同时《白日焰火》也第一次成就了一种中国式的、在中国银幕上呈现的“后工业”空间,以及“后工业”空间当中的一种想象和叙事的可能。
滕威:我看到一个采访说,双雪涛是看了一部关于东北的悬疑电影之后写作了《平原上的摩西》。他没有明说是不是《白日焰火》。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