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域南洋追溯心中的原乡|书单(5)
2023-06-22 来源:飞速影视
可能的是,“告别的年代”也是一种后设。读者被告知需要“告别”,却不知何时才会告别,甚至本就无法告别。黎紫书写惊惶、恐吓、阴霾与悲伤,“从未消散,都融进了我贴身相随的影子里”。这些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是“告别的年代”中无法告别的一部分。当告别无果成为事实,书写本身的意义或许就如跋中所写的那样——“对抗匮乏,拒绝遗忘,建造持久而具意义的世界。”
《告别的年代》获得过《亚洲周刊》十大好书等评奖,简体版于2012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岛屿纪事》钟怡雯 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年1月
钟怡雯多写散文,也长于散文。散文并未令她的情感过于外放。当她谈及故乡时,尤其显得克制内敛。《岛屿纪事》(1990)记录她懵懂孩童时期初入学堂、写生相思树林、前往同学家吃蛇蛋、父亲雨夜为她捉虫。岛屿被藏在记忆的百宝箱,“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取出把玩。”她的怀乡,更多是在留恋人与事。在《我的神州》(1994)中,寄寓着原乡思恋的“神州”在爷爷处是广州梅县,在“我”这里则是出生的金宝小镇。我对“神州”的想象也不再是爷爷慷慨激昂讲演的归乡梦,而是悉数系在接触的小镇与家人。清晰可辨的亲人先于模糊遥远的地名,构成了她的“神州”。
在钟怡雯的书写中,岛屿与神州不再令人牵肠挂肚,也不必对寻找原乡耿耿于怀。“回不去的原乡”这一事实能够被坦然面对,并未产生过多执念。她19岁时出走到台北读书,在采访中称自己若无必要,鲜少回马。《回荡,在两个纬度之间》(1997)聚焦她自大学起居住的台北与偶尔小住的吉隆坡,她生命前18年居住的原乡退居成背景,只在谈及食物时才无可替代。利索斩断所有复杂牵连,她的乡愁再纯粹不过。
钟怡雯力图彰显身为马华文学新生代的身份,不再竭力理清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往昔被存入岛屿这个百宝箱,能够记录但不必过多挂怀。她在亲自选编的《马华当代散文选》中有力地指出:“马华文学不再是置于’地方色彩’的标准下才能研究的作品……这才是马华文学加速成长的最佳途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