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制下的海洋新帝国:“公司”是怎么来的?(8)
2023-06-22 来源:飞速影视
这也很有意思,当初因为欧洲人的海外拓展,使中国得到了一种新食粮;由于这种食粮的效能,又间接推动了华人投入欧洲在亚洲殖民地的开发。一开始,出海可能还是迫于无奈,既要养活自己,也要设法以海外收入周济家乡。但久经时日,下南洋就成了一种很寻常的生活选择,甚至生存策略。美国著名的中国史学家魏斐德,用「海洋利益」的概念来总结情况。
他说:「源自于土地稀缺与民众智慧的结合。为了应对人稠地狭现实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生存策略:他们透过种植经济作物,手工制作或佣工取酬,获得农业之外的补充性收入;他们以商助农;利用海上贸易之便,将商业与劳务扩展到移民能够有效利用的地区。」 也就是说,海外侨居地也是这些人的生存空间,并与原乡结成一道稳定的迁移链条。现在闽北福清等地,跟北美之间的关系,大概也可以这么看待。
因此下南洋的人不再只是一些穷苦百姓,甚至还有一些家境不坏,志在四方的人,例如最近几十年成为传说的罗芳伯。
罗芳伯是乾隆年间广东嘉庆的客家人,因为乡试落第,就跟一帮亲友渡海到了加里曼丹的东万律,在当地教书,另外,如果你在深圳可能会发现,有很多出租车司机是湖南人。这些人也多半是因为同乡亲友之间的介绍入行的。其实当年南洋移民也是如此,来自同一个籍贯的人,多半都会聚居在同一个城镇,甚至从事同一种行业。
罗芳伯所在的社群,就以客家移民为主流,而且都在矿场工作。本来就习惯在山区开荒采矿的客家人,到了南洋还是矿场的主力。罗芳伯虽然是个教书先生,可一点也不文弱,反而有勇有谋,曾率领乡亲参与大规模械斗,屡建奇功,于是就被公认为地方领袖,最后更和其他头目在1777年共同创建了一个同乡兼同业公会,叫做「兰芳公司」。
你如果在网上搜查,可能会发现有不少文章把这家公司称作「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只比美国晚一年建国,而罗芳伯则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任大总统。这种讲法多半源自于香港史学家罗香林的《罗芳伯所建婆罗洲坤甸兰芳大总制考》,听来非常刺激,但经不起推敲。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