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11)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情与理,是不好处理的话题。汉代文章,唯赋体文兼得此意,但后来发生了变化。六朝文是哲理与诗杂糅的存在,可唐代文则流于简约了。元、明两代文学,可称道者都不是章太炎所云的作品,到了清代的《红楼梦》,就在感性极强的文字里,表现出思想与人物命运的关系,这需要大的境界为之,非超俗的目光不可完成。章太炎论历代文章,总与时代风气、典章制度联系起来,看法原是通透的。不过,把理趣与情思糅在一起,并不容易,鲁迅自己就看出这里的问题。他一生,一直在理论与感性表达上徘徊,既注重小说、文章的研究,又钟情于理论。翻译的外国小说之多,译介的理论文章之众,非他人可及。章太炎所期冀的文章学之正道,鲁迅是实践的,只是他们的文学概念略有差异罢了。
鲁迅喜欢的理论家,多有创作天赋。尼采的文章是感性里的哲学,风致极为特别。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与剧本《解放了的堂吉诃德》乃相为表里。高尔基的小说和文论让鲁迅感念多年,纪德的思想与小说之文,让鲁迅嗅出文学家的真气。我们看他的杂文,小说笔法,思想家的独白,诗人的涵咏皆在,不仅思想史研究者得趣多多,诗人与小说家亦能有所获益吧。好的作家,感性的维度极强,思想的锋芒亦可出现。中外文学,在审美的层面,总有交叉的地方。鲁迅看重那些理论来得,诗文也高的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历史上,处理好情理的关系的作家为数不多。那大概是不能持之有度的缘故。杜甫的诗臻于化境,沉郁、古朴之间,奇气流溢。可是黄庭坚者流,则把杜诗传统引向窄路,其无一字无来历的用典之风,恰是不能掌握情与理分寸的表现。鲁迅在先秦诸子与《史记》间,看到朗照与率性之文,叹其有绝唱之意,为后人所不及。文学不都是进化可言,在其历史的过程,教训多于经验,恰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
晚清以来,人们对历史人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发现历史的奥秘,实在让读书人生出别有洞天的感觉。章太炎欣赏墨子、荀子,与前人多有反对,和康有为、梁启超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他喜欢王充,认可曹操,都是独具慧眼的。鲁迅给朋友的孩子推荐必读书目,就有王充的《论衡》,而在关于魏晋文人的论述中,大胆地说曹操的好话,也是不顾及一般读书人的感受的。他的小说《非攻》对于墨子的态度,坦言受益于太炎先生的理念。可见,章太炎对于周氏兄弟的开启有许多方面。在文章之道上,章太炎不甚喜欢韩愈的腔调,周作人亦持此论,他与鲁迅反对八股文的态度,简直从章太炎的文思那里来,哪有什么区别。比如周作人《辟韩文》,就与鲁迅的写作姿态相似,他们对于心灵化的言说,与非正宗的儒家的对话,实在是领悟了文章的妙道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