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12)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考察章太炎先生的文章,可以发现他喜远厌近,对于唐宋以来的文章评价不高。但唐宋以来文学的民间化的取向也不无意义,至少大众化的书写,自有新意。他讨论的诗歌,对于周秦汉魏的作品用力较多,宋明以来的诗文不太被其关注。《辨诗》一文讨论诗经,颇多奇论,“由商、周以讫六代,其民自贵,感物以形于声,余怒未泄,虽文儒弱妇,皆能自致,至于哀窈窕,思贤材,言辞温厚,而蹈厉之气存焉。及武节既衰,驰骋者至于绝膑,犹弗能企。故中国废兴之际,枢于中唐,诗赋亦由是不竞”[22]。此为高论,但泥于古而疏于今,自然不能理解后起的文化的要义。鲁迅是古今悉见,广泛博览的。《中国小说史略》对于元明清以来的文学文本的凝视,也有心得,其作品可感者也非人们所说的那么少。这种历史感使他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个时代要做些什么。一味复古而不能植根于民众,艺术的分量自然也是轻的。
是的,在文学层面,鲁迅得益于太炎先生的不羁之情和开阔的视野。他后来在这两方面一直有不俗的成就,可以说暗承其道,心神颇似的。小说写作中的超俗之美,杂文的尖锐与驳杂之趣,有旧的文章所罕见的美质。章太炎由古逆今,鲁迅则今中含古,各自有创造性的表达。中国的文章后来没有沿着章太炎的路走,而由周氏兄弟开启了新路,那恰是后者不凡的地方。《一士类稿》说章太炎“格老气劲,义蕴闳深”,用来形容鲁迅,也颇为贴切吧。

就学问而言,章太炎的驳杂,是弟子们难以企及的。他的学识对于周氏兄弟的影响不可低估。所涉猎的文化领域甚多,西学方面,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从日本思想到印度文化,都有心得。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佛学的思索,颇有深度。晚清以来的学者发现,“佛学是对清代沉溺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汉学’的反动”[23]。章太炎研究学问,深觉印度文化的重要,倘不从印度哲学出发讨论中国文化的变迁,有些问题不一定能说清。鲁迅、周作人随其读书时,就感到章氏对于印度文化情有独钟。《知堂回想录》就写到他与周氏兄弟的交往,其中有一封信,是与周氏兄弟谈学梵文的事:
豫哉,启明兄鉴。数日未晤。梵师密史罗已来,择于十六日上午十时开课,此间人数无多,二君望临期来赴,此半月学费弟已垫出,无庸急急也。手肃,即颂撰祉。麟顿首。十四。[24]
虽然周氏兄弟均没有进入梵文的领域,但章太炎的学术眼光无疑传染了二人。鲁迅与周作人还是回国之后对于佛学下了一点功夫。鲁迅后来钟情于小乘佛教,周作人在大乘佛教中乐而忘返。他们在新文学写作中自觉地融入了佛学的审美意识,尤其是鲁迅,内心的度苦思想时常在文字中闪动。而他对于中土佛教的世俗化描述,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五四以后,不同阶层的知识人对于佛教的摄取与发扬,侧重点均有不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