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13)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


周作人
许多年后,章太炎对于印度文明的兴趣不减,一直有印度之行的想法。在致许寿裳的信中,特别强调了研究印度文化对于解析中国文明史的价值:
必索解人,远非在大秦,则当近在印度。兼寻释迦、六师遗绪,则于印度尤宜。以维摩居士之身,效慈恩法师之事,质之当事,应无所疑。彼土旧游,如钵逻罕、匏什诸君,今尚无恙,士气腾上,愈于昔时远甚,此则仆所乐游也。[25]
章太炎治学里的佛学元素,确为其文字带来活力。文化寻根的过程,不注意域外文明的传播,总还是一个问题。中国人治佛学历史甚久,到了晚清,如何利用佛教资源,人们的看法不一。1902年,梁启超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26]梁启超的看法,带有思考的系统性。但章太炎更注重佛教里的思想达成方式和哲学的经脉特点。他在《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中认为,佛法本不是宗教,“若晓得佛法本不是宗教,自然放大眼光,自由研究”[27]。文章指出,中国佛法与印度佛法是不同的,但彼此可以互补。“唯有把佛与老庄和合,这才是‘善权大士’,救时应物的第一良法”[28]。
他其实在研究先秦诸子时,就运用过佛教的元素。释迦牟尼的时空观和生死观,在其述学文字里,与鲜活的自我意识是交融在一起的。
鲁迅的佛教思想哪些来自章太炎,哪些属于自悟,很难说清。一个事实是,章太炎对于域外思想资源的看重,使他意识到,治中国学问,没有异质文化的参照,总还是一个问题。他的翻译理念,也与章太炎摄取域外思想的方式形成对照。不过鲁迅更着重现代以来的域外资源。除了抄校过魏晋时代的一些佛学资料如《法显传》等,他思考佛学的精力是不够的。

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