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7)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熟悉六朝的章太炎,对于儒生的困境颇为熟悉,曾借《颜氏家训》的故事批评儒家的无能,异族入中原后,读书人只能靠给异邦主子的子女讲《论语》为业,可见大家的可怜。鲁迅后来在《儒术》里重复这个故事,借此讥讽中国读书人的无聊。国学者,不过啖饭的工具而已。这些讥讽儒者的文字,章太炎还局限于学理的层面为之,乃国学理念的一种思想辨析,鲁迅则意指文人生活的选择,针对三十年代京派文人脱离现实的现状,批评他们学问之道与为人之道的问题,实在是把老师的思想活用了。
在与反对派交锋的时候,章太炎的笔法有刀笔吏的余风,他与康有为的论战,逻辑上有神奇之力,关于革命还是立宪,他主张前者,因为是大众的心愿,文化应自下而上,但立宪则自上而下,与常理不符。这种从大多数的底层人角度考虑问题的思路,鲁迅早期是有所借鉴的。他强调中国文化立人为本,人立而后凡事举,都可视为章太炎思想的回音。其小说哀怜那些弱小者,无不带有慈悲意识。到了后期,接触马克思主义后,他的这种意识牵连到思想民众的解放之事,就更为切实了。
章太炎治学中的反向思维,是其方法论上的特点,也是思想逻辑的特点。他从司空见惯的学术观念里,常常发现问题,推翻了古人固有的观念。《国学概论》是其学术思想的一种较为系统的表达,思维特点是别于一般的学人的。辨析了一些常人模糊的意识。今人读古书的大弊是,总以现在的概念理解古人,或以古人的是非为是非。章太炎是能够辨析流派的细节的人,常常以朴素的比喻还原历史的真貌。如谈先秦诸子:
以《易》而论,看起来像是讨论哲学的书,其实是古代社会学,只《系辞》中谈些哲理罢了。《论语》,后人称之为“经”,在当时也只算是子书。此书半是“伦理道德学”,半是论哲理的。“九流”的成立,也不过适应当时需求,其中若“纵横家”是政客的技术,“阴阳家”是荒谬的迷信,“农家”是种植的杂艺,“杂家”是杂乱的主张,都和哲学无关。[14]
这种以现代哲学理念对于古代文学的梳理,已经有了新学科的意识,不再是从古人的视角简单讨论现象的本质了。古人的语境与今人的语境不同,总有一些差异。章太炎治学,注意的就是不要以词害意,因今乱古。学界与文坛,对于文化的经纬的描述,一易混沌,二为简约。这都不得要领。章太炎的优长是,常常破混沌之思,教人察世观人的慧眼。他在既成的概念里,总能看到内在的悖论,又从对立的人物里,看彼此的贯通性。在言及庄子与佛学、儒学的时候,差异里的相似性被一一道出,确是不凡的思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