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传人汤发周分享,中国文人山水画之中,孤隐的深层意识是啥(7)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五、山水画在于表现隐士胸襟、风骨、才情与理想
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讲究“风骨”,所谓“风骨”的概念,深深受到六朝时期的相术与人物品评风气的影响,“风骨”的展现在于绘画笔墨与形式的表现,也在于忠实地反应书画家个人内在的心理、个性、人格等质素,原因在于“艺术家必然企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人格力量乃至生命激情定位在对象身上,故无论是唐以前,还是宋、元以后,画家、画论家们都很强调主观志气之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并把‘风骨’的取得与创作主体主观志气、意气连言”。这里所谓的主观志气与意气,更深层地说,即书画家内在潜意识或是人格的呈现,以人物画而言,原本在绘画艺术上所讨论的“风骨”,尚未脱离其人物品鉴的“风神气质”与“骨法”本义的范畴,但是追溯其源头,主要是指超乎具体骨骼形体之上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人物劲挺强健、端直有力的形象,而是一种体现人物内在生命力的精神风貌。
唐代以后山水与花鸟绘画的兴起,“风骨”一词也被运用来体现物象的结构、形体、质感的表现,乃至一种气质的展现。宋《宣和画谱》:“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知此”,已开始具备将书画家的人格与修养与书画创作的境界高低结合在一起的观点,在明清以后,山水画已经成为中国绘画主流之后,将画家胸襟、理想与人格与山水画境界联系的情况愈来愈明显,“胸中脱去尘滓,丘壑自然内营”(明代董其昌)。明代陆容也主张:“古人看书画,一要师古法,二要人品高,人品不高,虽工亦减价矣。”
以文人画的观点而言,唐宋以后,许多专精于书画而闻名者以士人居于主流,士人饱读诗书,以儒道释思想为主,依据孔子“志道游艺”的主张,求道是本,游艺是末。南宋淳熙时文人李樗注解说道:“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本也,游于艺,末也。君子以道、德、仁为本,以艺则游之而已。”
除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人阶级也深深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之中即指出:“禅宗教义与中国的传统老庄哲学对自然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美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在中国文化之中许多文人以老庄与佛学寻求精神解脱,在文人山水画家之中最早的一位,应该是南朝刘宋的宗炳,他拒绝担任官吏,不入仕途,他既是佛教徒,也信奉老庄之学。隐士不仅仅是文人的不求仕进,退隐山林,也是成仙求道,超越凡俗的象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