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传人汤发周分享,中国文人山水画之中,孤隐的深层意识是啥(8)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明代中晚期以后政治愈益黑暗,许多士人谢绝功名,以书画自娱,隐于田园者不在少数,其个人的品德、才能、修养与名望往往成为社会尊崇的典范,书画艺术成为表彰个人品德、修养的载具,明初画家王绂(公元1362—1416年)在其《书画传习录》之中就强调:“艺事亦圣贤所不废也”,又说:“高人旷士,用以寄其闲情……兴至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亦未尝以供人耳目之玩,为已稻梁之谋也。唯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知足贵,有由然耳。”
六、结论:“孤寂”与“隐逸”是文人山水画“隐而不显”的深层意识
隐士被视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正是文人求道的风范与理想,深居山林,与自然为伍,以山水画自娱的形象,成为隐士生活的象征。文人流风所及,凡是画家,无论其为隐士与否,皆有意无意地竞为山水画,标榜与自然亲近、清高与脱俗的内涵。山水画逐步与隐士的学问、智慧、道德与品格结合,成为一种出世、高雅、不流于俗的象征。同时,深居山林的隐士(高士)也成为山水画里的题材。
山水画逐步取代了人物画成为中国绘画主流。淡泊、虚无、缥缈是绘画的理想境界,隐士是中国文人的最上层经典人物,代表一种出世、趋近自然与绝俗的独特之美。中国绘画美学不可避免地涂抹上一层浓浓的隐士出世色彩。这种隐士色彩,隐而不显,却深藏在山水画的表现意识与灵魂里面,逐渐集体内化成一种美学观念,即最上乘山水作品应该是无丝毫烟火气息,离现实世界最远的作品,因此自从元代以后,画家竞相绘制的山水画作品里,所呈现的潜在气质是一种“孤隐”的气质,一种独自隐于山水之间的心境。
我们可以说,“隐”是中国文人理想的终极表现,隐士的审美意识与具备风骨的理想境界成为山水画的理想与山水画审美最高标准。从唐代以后的历代文人以山水画表现美的情感,其山水泉石的元素组合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事实上即在于隐者眼中所见所感的山水意境,其内涵与气质在于表现出合乎隐士精神的胸襟、情怀与理想。文人追寻并领悟宇宙真理(道)的理想,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正如石涛在其《画语录》中所说:“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只有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妙得对象的精神气质。这使得中国山水画里不可免除地有一种“孤寂”的趣味,也有一种幽玄与静谧的气质,散发出一种寂静、清远与空灵的美感。
从元代迄今,在中国文人山水画之中,“孤寂”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元素,“孤寂”情趣隐而不显,却是隐约地存在山水画的灵魂里。在孤寂无人的境域里面,中国山水画家所要表现的深层意义,事实上,是一种“隐逸”的思维,标榜“隐逸”,崇拜“隐逸”,是体现隐士独对山水,在造化渺无人烟之间,所展现的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景象,因此,标榜一种孤高、清旷、邈远,远离世俗,超越名强利索羁绊的无人可及,甚或是“成仙成道”的心灵境界,便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与灵魂之所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