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传人汤发周分享,中国文人山水画之中,孤隐的深层意识是啥(6)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审视山水画史,自从唐代以后,文人阶级的上升,代表社会底层可以借由读书与功名向上层社会的流动趋势,文人阶层逐步开始主导了绘画的审美品位与表现的意趣,山水画之中逐渐由用笔精细、用色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转向以浅淡与写意为尚的水墨山水,从单纯描绘山水景色的概念,有意识地转向呈现渺无人烟的山水意境的表现,画家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将观照自然、体现自然的体悟以意境方式呈现,一脉孤寂的情趣已经在画面之中,若隐若现。
在五代、北宋初,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派,以水墨为主,描绘北方雄浑的自然景观,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李成以“枯寒山水”尤负盛誉,画中寒林平远,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旷的空间,寒林丘峦之间往往空无一人,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景色抒发胸襟;范宽则以大山巨石的章法描绘山川雄伟壮观的气势,画面之中人烟稀少,或是绘写商旅、山樵甚或空无一人,表现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江南地区则以董源、巨然开辟江南画风,表现出山势平缓,丘陵逶迤的南方地形,其中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亦是人烟稀少,或是绘写零星的渔夫,甚或空无一人。
南宋以后,隐居思想与风尚流行于士大夫文人阶级之间,孤寂之风,愈益明显,加上禅风盛行,与道家思想结合,强调简朴与空灵的审美趣味。至马远、夏圭,偏好边角之景,着力描绘山林野趣,画面上大幅留白,刻意凸显空灵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意,北宋的雄伟山水风格,已经全然转化为一种孤寂的自我观照,一种空灵、简约、幽远的文人格调,最具特色的是已经将隐士情怀绘入画面之中,《山径春行》是南宋宫廷画家马远根据宋宁宗皇帝的诗意,而创作的一幅抒情小品。右上方空白处则是宁宗所题的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画面中,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捻须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气里,一种“澄怀味象”的情趣溢于画面之上。南宋马麟所绘写的“静听松风”,描绘一位已经是文人与隐士合体的高士独坐山间,似乎正气定闲适地凝神倾听拂过松针的瑟瑟风响,以孤寂一人的静谧体察大自然最细腻幽微的变化。
事实上,从唐代以后,随着文人社会势力的兴起,山水画逐渐成为画史主流,从深层心理而言,即在于反映文人趋向在山水风景画里面表达深层的审美理想,一种不慕富贵名利的高远胸襟,更是以山水宇宙为依归的“自适”情怀的展现。元代的文人在蒙古族统治之下,地位卑微,不受重视。画面之中展现隐逸山林田野的思想更是明显,其中元四家倪瓒的山水画以枯笔干墨,淡雅清秀,意境荒寒,空寂无人闻名于世。明代的政治黑暗,许多文人无意仕进之路而成为在野画家,不以轩冕撄怀,但求肆志为乐,以隐逸为高尚的论调在文人世界里继续得到支持。文人画家们喜欢描绘山居岁月,烹茶煮茗,渔舟唱晚,山道樵夫,一派隐士生活之田园景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