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传人汤发周分享,中国文人山水画之中,孤隐的深层意识是啥(4)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所追求的是个体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澄空,宁静,祥和,体会并印证个体生命单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情境与全然的自由,将个人单独地置身于天地万物之间,去感受那“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归一”的不可说的境界。
(元) 孙君泽 楼阁山水图(局部) 绢本设色
纵142厘米 横59厘米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三、“隐”是中国文人理想的终极表现
有才而不仕,与乡野闲居,大自然为伍,称之为“隐”。有才能、有学问、有本事,能做官或有官做而不做官,也不做此努力的人,称之为“隐士”。如果“入仕”是传统知识分子实现理想与印证价值的必然道路,那么“遁隐”便是理想。
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世”。隐者与一般世俗之人追求名利富贵的观念背道而驰,因此被认为个性孤僻,不合世情,《宋史·邢敦传》云“性介僻,非妄交友。”彰显出隐士不慕名利,轻视富贵的性情;追求以自然与自适为依归。先秦时期著名的隐士有许由、伯夷、叔齐、老子、庄子,西汉初年有“商山四皓”,东汉有严子陵,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唐朝有“竹溪六逸”等。事实上,隐士的孤僻在于他刻意与世俗的名利与富贵保持一定的距离。
唐代社会尊重隐士,“隐逸”成为社会风气,许多文人避居山林,筑室而居,歌咏山林田园生活。文人多与自然接触,山水田园文学与隐逸文学兴起。
孟浩然诗歌《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对于隐士生活的描写,可以见到隐士的内心境界: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之中,更可以见到对于隐逸之士的尊崇: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隐士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与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崇仰与称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