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米勒:无与伦比的觉醒(3)

2023-08-02 来源:飞速影视
“米勒原始、返祖的写作方式所带来的冲击,就像是在御花园里听打鼓。”这是米勒的友人在最初读到他作品时的体会。1927年5月21日,米勒在皇后县公园管理部门坐下,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写满了大约30页稿纸,讲述他与琼混乱不堪的生活。《北回归线》的爆炸性色情语言使米勒饱受争议。然而这其实是一部讲述精神变革历程的书,米勒自辩说:“作家真正关心的不是性,不是信仰,而是自我解放。”现在我知道米勒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旷代奇才,他被封为欧美现代文学的高峰。出生于1891年逝于1986年的米勒,在42岁时出版《北回归线》。
我在2013年重新看到《北回归线》。这次的版本印制精致。当然这是在我读过《巴黎评论》里刊登的“亨利·米勒”访谈之后寻见的。通过《巴黎评论》的访谈,我真正接受亨利·米勒,将他视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作家,而不仅仅是一个“情色作家”。我还买回米勒的《南回归线》和《黑色的春天》。当然,我知道中文世界对米勒作品经授权的引进才刚刚开始。他的很多重要作品还没有译介过来。然而我经由《巴黎评论》更深入地认识了米勒。“评论家和艺术家追捧他,朝圣者崇拜他,‘垮掉一代’仿效他。他是文化英雄,或者是某些认为他威胁了法律和秩序的人眼中的文化恶棍。”1962年的《巴黎评论》对米勒访问时这样评价。
然而让我更深入更翔实也更广阔地认识亨利·米勒的,是美国作家大卫·斯蒂芬·卡洛纳所著的《放飞自我:亨利·米勒传》,这是对米勒生命史、情感史、写作生涯的全景展现和精彩叙事。同时它也对美国现代文学,对20世纪美国杰出作家做了别样解读。
米勒比海明威更重要的时代
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曾经拜访过亨利·米勒。其时迪伦23岁,由他当时的女友、美国著名民谣歌者琼·贝兹相伴。迪伦还跟米勒打过乒乓球。但那次会面并不怎么愉快。米勒觉得这位歌手兼诗人桀骜不驯又目中无人,而迪伦却觉得这位作家对他不屑一顾。他读了两页米勒的《狼蛛》(Tarantula)后,迪伦这种反感情绪不见了。每当被问及最喜爱的文学作品,迪伦都回答说:“里尔克、契诃夫。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我也喜欢亨利·米勒,我认为他是最伟大的美国作家。”当被问及他的“目的和使命”时,迪伦回答道:“亨利·米勒曾经说过,艺术家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让整个世界醒悟。”
在晚年,米勒身边聚集着众多的拥护者。诺曼·梅勒和大江健三郎是他的忠实读者。菲利普·罗斯承认:“我想是亨利·米勒教我接受我所深恶痛绝的东西,把它写入故事,写成文学作品。”约翰·厄普代克在创作《夫妇们》时,沿袭了米勒对性的大胆描写。1978年,米勒开始为争取诺贝尔文学奖游说。他给朋友们寄明信片,希望对方能向瑞典学院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写几句简短的推荐词”。1978年的诺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为米勒写了一封语气强烈的推荐信。然而米勒当年并未获奖。评委会中有人说过:“我们希望米勒可以变得体面些。”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推崇米勒:“一流作家里没有得过诺贝尔奖的就是博尔赫斯和亨利·米勒了。”卡尔维诺声称:“这是一个亨利·米勒比海明威还重要的时代,人们已经懒得管海明威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