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米勒:无与伦比的觉醒(6)
2023-08-02 来源:飞速影视
维韦卡南达。
米勒一生因“情色”与“淫秽”之争议,与司法体系之间发生过无数次冲突。
在1960年代初期,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听说过亨利·米勒,或者《北回归线》;但到了1964年,人们打着灯笼都很难找出一个没有听说过亨利·米勒的美国人。这个人和他的书点燃了整个美国。最终,米勒成了美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格罗夫出版社首席顾问查尔斯·雷姆巴尔(charlesRembar)建议罗塞请埃尔默·格茨去伊利诺州处理对《北回归线》的淫秽指控。这对米勒来说是幸运至极,因为格茨对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后来还成了米勒的好友。
1962年1月10日开庭审理《北回归线》的“淫秽案”,首席法官是塞缪尔·B.爱普斯坦(SamuelB.Epstin),之后于2月21日结束。艾普斯特最后声明:“即便有争议,文学的社会价值也应该留给民众个人去评判,而非由政府法令妄断。不管是政府、还是法庭,都没有权力限制一个人的阅读事务。”美国文学界的很多人物也都站出来支持米勒,其中就包括罗伯特·洛威尔(RobtertLowell)。洛威尔在1962年4月14日的一封信中写道:“这似乎成了一个审查年。英语文学的人们和那些出乎人们意料的人,比如哈利·莱文(HarryLevin)和迪克·威尔伯(DockWibur)到处奔波,为米勒正名。”人们都在为米勒签联名书,其间也在为反对使用核炸弹签联名抗议书。
同年《北回归线》在马萨诸塞州遭遇审查。最终,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于7月17日宣布取消对《北回归线》的禁令。1962年3月,米勒返回欧洲,应邀去马略卡岛当福明托文学奖的评委。米勒去巴黎、伦敦和柏林逗留了一圈;在柏林的施普林格画廊,米勒见到了马里尼为自己雕得铜制头像。7月,米勒应邀前往爱丁堡艺术节参加国际作家会议。据说米勒在会议上一直少言寡语,直到第四天“审查”这一主题出现,他便发表了关于文学自由的讲话,他的演讲“收到爱丁堡麦克尤恩大厅全场将近3000人长时间的起立鼓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在他的《米沃什词典:一部20世纪的回忆录》里,有“亨利·米勒”的词条。米沃什写道:“20世纪美国文学自有其奥妙,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反抗的文学,反抗赚钱和出版的激烈竞争。米勒是纽约一个德国移民的儿子,他靠勤奋工作挣钱,读尼采,梦想自由。那种自由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才可能实现,那就是努力使自己远离那条广为一般人所接受的准则。他成为一个自我放逐的人,吟唱着自我之歌,摒弃了所有社会规范。他不再认同美国,这是对他作为一个反抗者的自由的庆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