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诞辰二百年︱王璞:世界之诗与美国之诗
2023-08-02 来源:飞速影视
沃尔特·惠特曼(1819.5.31-1892.3.26)
一
晨安!大西洋畔的新大陆呀!
晨安!华盛顿的墓呀!林肯的墓呀!Whitman的墓呀!
啊啊!恢铁莽呀!太平洋一样的恢铁莽呀!
啊啊!太平洋呀!
晨安!太平洋呀!……
这一片段出自郭沫若“五四”时期代表作《晨安》
(初发表于1920年1月,收入《女神》)
的最高潮,一个兴奋到近乎痉挛的诗歌声音三呼美国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之名,先是英文本名,然后两次是郭沫若所拟的中文译名“恢铁莽”。这首诗在我看来也是郭沫若《女神》中最具惠特曼精神的作品。一个医科尚未毕业的中国年轻诗人,以日本九州岛上自己的斗室为立足点,眺望“常动不息的大海”,迎来了“明迷恍惚的旭光”,诗像“白云”一样涌起。就这样,"五四"新诗的“诗语”借着“晨风”,把“晨安”的问候声“传到四方”,整首作品成了向全世界致意的巡礼仪式。
郭沫若著《女神:剧曲诗歌集》
在“我的声音”的环球旅行中,诗人问候了苏醒中的祖国和泰戈尔的印度,问候了列宁的俄罗斯和未来派的意大利,问候了金字塔这样的古代奇迹和苏伊士运河这样的现代工程,问候了罗丹的雕塑以及反抗殖民统治的爱尔兰,也不忘问候法国勤工俭学运动中的青年同胞们(郭沫若当时自然不会想到,留法运动出身的周恩来会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革命领导,也没法预料到另一位“半工半读”的邓小平最终会代表中共为自己致悼词)。这样的“诗语”和“声音”无疑来自惠特曼的印象,直接让人联想到这位美国伟大诗人的《向世界致敬》(“Salute au Monde!”)。尤其重要的是,在《晨安》中,“五四”新诗获得了为世界开列价值清单、为万物点名、划定寰宇精神疆域的现代性“魔力”。而这样力量,最早正是显现于惠特曼《自我之歌》等名作的列举式呼语:被呼唤到名字的一切事物——从古文明到现代机器,从旧欧洲的手艺到新大陆的批量生产大工业——都平等地融入一个新的统一的精神共同体,这就是惠特曼的民主主义通灵术。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