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论学术合作(6)
2023-09-10 来源:飞速影视
有位年轻的哈佛医学博士,一年时间匆匆写出了50篇论文,还把导师的名字全署上。那些嫉妒有加的同侪,抓到他在他们眼皮底下,在计算机上编造了24小时的数据,这一下子就炸了锅。在显微镜检查之下,一切终于真相大白。跟携带病菌的“伤寒玛丽”一样,这种造假行为牵连了不少教师,他们说根本不知道这篇署了自己名字的文章到底写了什么。我要赶忙指出,我多年来对经济学家当中公然抄袭现象的随机调研揭示,我们经济学领域的审稿和核查工作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似乎比那些更硬的科学要好,那些领域更多地依赖“软钱”来做研究,发表论文的压力制造出大量基本没人读的文章。在经济学领域,抄袭是罕有的现象——有高度时间偏好的四等人从三等人那里窃取,而偷来的东西在市场上并无多大价值。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犯罪并不合算:即使有99%的机会不被逮住,对长久性声誉的惩罚还是太大,不值得冒险。
(数据挖掘和选择性停止规则,在学术权谋里是更严重的污点,且更难于在早期被发现。尽管如此,事实终究是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归要暴露出来。)
经济学家并非都是圣徒和高洁之士。就如一些经纪人会“抢先交易”和“滞后交易”,以凭借知道别人的意向而获利那样,某些学者因早早搭上快车而沽名钓誉,给他们一篇文章审阅,就会忙着抢用稿件内的新见解。更糟的是,有的期刊主编一收到投稿就开始动歪脑筋。这些不是重罪,甚至也不是可致起诉的轻罪,但却是难逃法眼的品格之失。(在受迫害妄想狂的眼里,每个人都是掠食性的敌人。)
那些思维快捷的学者还带来了一个更难处理的规范性问题。只要向他们提及你的引理,他们马上就知道你的定理了,比你自己还快。比赛应该是捷足者先登,这是公平的,如果是比谁跑得快。但那只“看不见的手”——它让投机者因比旁人早一分钟抓住新消息而大发其财——有什么金贵的呢?假如威斯特(West)、马尔萨斯和李嘉图是在1816年而不是1815年发现的报酬递减规律,科学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吗?然而,我们这些可怜的学者所努力追寻的奖赏,不过就是先于同行做出发现。囚徒困境的荒谬,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哀哉。
间或看到的一个合作模式,是单一固定搭档的“至交综合征”(Damon & Pythias syndrome),即两个学者像格林兄弟那样,始终一起写作。当要评估其中的一位是否够格取得大学职位时,就可能出现问题。而且,有过不少长期搭档最终分道扬镳的案例。毕竟,婚姻本身就是离婚的一个原因。维多利亚时代的作曲家阿瑟·沙利文爵士(Sir Arthur Sullivan)认为自己太优秀,剧作家W.S.吉尔伯特(W.S. Gilbert)太俗气,配不上自己。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