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在成都古城发现平民历史的连续性(6)

2023-09-10 来源:飞速影视
王笛: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场合都有人提出过。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确实是我这一系列的作品中关心的重点,我在写《跨出封闭的世界》时,认为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就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积极”的发展。这种精英主义的观念自“五四”之后,基本深入人心。后来我的学术发生转向,从底层观念来看历史,其实就是把视点转移到大众文化上来,反思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丢失了什么,又有什么值得警惕。我并不赞同“美化”的批评,在《街头文化》《茶馆》和《袍哥》中,我都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社会冲突乃至暴力问题。其实社会和文化本身是复杂的,也自然存在和谐和冲突两方面的对立,在我的研究中,两方面都有充分展示。
现代化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总会往前走,旧的生活方式会更新,比如城市设施、景观、娱乐休闲方式都不可避免地改变。我希望提醒的是这种变化的速度,是不是太激进,太急功近利,“一窝蜂”地变,翻天覆地地变,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后果?我们太渴望变,甚至是剧变,但往往不是按照事物发展本身的逻辑,把一些本来应该保护的东西抛弃了。有些地方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开发肯定是成功的,但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却是失败的,因为真正的有价值的老建筑、老街区没有了。作为历史学者我们既要承认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也要负起我们的责任,即提醒大家更多地关注那些不应该被迅速抛弃的物质文化遗产。
03
茶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吗?
新京报:在史学界围绕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曾经有过很多重要的争论,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并不存在哈贝马斯式的公共领域。你在茶馆的研究里其实也触及了这个问题。虽说在你看来茶馆具备了一个满足大家“平等交往”需求的公共空间的特征。但通过你自己的记述,我们也发现,单一茶馆内部也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不同的茶馆也有着阶层的分化。你如何评价茶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特征?
王笛:首先茶馆是一个物质的公共空间,就是说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空间,普罗大众、三教九流都能在那里自由出入和开展公共生活。其次它也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空间,这是从比较抽象的意义上来观察的。人们在此进行社会交往,议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国家的许多政策也直接作用于这个空间。同时作为地方帮派组织的袍哥们在这里也有着自己的“茶馆政治”,比如用“吃讲茶”等方式解决邻里纠纷,这基本上充当了基层的诉讼调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