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与《纯粹理性批判》总结:一、背景与意义(2)

2023-10-26 来源:飞速影视
首先,还必须要从一个宏大的主题开始,那就是“哲学”,这门被称作“爱智慧”(Philosophy)的学问,往往会由于其过于抽象而让人望而却步。虽然时至今日哲学已经发展出多种门类、数不清的流派,但如果找一个通俗的理解方法的话,那么哲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类思想”的学说,其关注度的就是人类如何思考,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话就是,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思考世界、如何改造世界。
所以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的思维本身。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做一个非常简化的总结的话,那么人对于思维的理解可能大体会呈现出三个阶段:
【本体论】——>【主体论】——>【主体间论】
以西方哲学的视角来看,可以将哲学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古希腊罗马哲学
2、中世纪哲学
3、近代哲学
4、现代哲学
这其中,作为人类思维早期阶段,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都将人与物混在一起去思考,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并没有将物质和精神、主体与客体分开。所以这一阶段人类的思维被称为“本体论”。后来进入到漫长的中世纪,虽然人已经能渐渐认识到精神与物质的区别,但由于宗教过于强大,压制了整个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变相的将中世纪这段哲学历史,看作是一种“宗教本体论“阶段。
单独理解本体论,的确是有些晦涩,但如果将之与“主体论”对应起来就好理解了。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整个社会重新发现了自然和人,将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这时人们开始习惯性的用一种二元的眼光去看问题,也就是“主体”与“客体”。可以说大部分近代哲学都是带有主体论特性的,这也恰好与本体论相对。
很多时候,人从什么视角、以什么眼光、抱着什么态度去观察和理解问题,就会带来什么答案。虽然主体论的二分法可以很好的让人去理解世界,但二元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对立,由此带来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比如人与自然的对立,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等等。
所以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发现有必要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主体,也就是所谓的“主体间”——并不把主体客体看作对立的存在,而是将一切都视为平等的主体,并主要研究主体间的关系,这就是现代哲学的一种“主体间论”。
当然,以上的内容也只不过是一种近似的模拟,比如在古希腊阶段,柏拉图就提出了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区别,已经具备了主体性的雏形,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提曾经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具有很强烈的主体色彩。但还是可以在人类思维的整个历史中,看到这种大块阶段的划分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