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与《纯粹理性批判》总结:一、背景与意义(5)

2023-10-26 来源:飞速影视
这两股力量,前者已经随着文艺复兴而式微,但后者的强大力量,丝毫不比神的力量弱,似乎在宗教之后建立起了一种“自然宗教”(并不是自然神学),人们只能臣服在自然的刻板规则之下。刚刚从神的意旨中解脱出来的人性,又被自然的因果踩在了脚下。
对此,作为博学家的康德,看到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他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在自然规律的框架之内,也就是在自然因果性的指引之下,这是确定无疑的。人的行为本身,并不能跳脱出自然的束缚而完全自由,但他依然发现了自由的火种,应该是在人的思维里,在理性当中。
于是沿着自由这个目标,康德找到了理性。而理性不过是人的思维的方式,其对象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我们头脑中的那些概念,那些我们称为知识的东西,如果研究理性,就不能不研究概念和知识,于是康德的入手点,就是从认识论开始。
初读《纯粹理性批判》往往会认为这是一本关于人类的知识如何可能,人类如何获得知识的著作,但通篇下来,就会发现,虽然是从认识论入手,但最终康德的落脚点是在实践论,从认识到实践,康德的目标就是给人的自由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撑。
五、《纯粹理性批判》的内容及结构:
康德曾经这样说《纯粹理性批判》:“大家尽管肯把书翻阅一遍,却不愿从头到尾对它反复加以思考;而大家之所以不愿费那么大力气,是因为这个著作枯燥、晦涩、不合乎现有的一切概念,尤其是过于冗长。”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这本书涉及的主题较为艰深,但还有个原因是康德的写作方式:这部著作是他从1769-1781年的12年间长期酝酿和构思的结果,他把平时想到的一些东西写在笔记上,或札记、文章、讲稿,后来急于成书,只有了四五个月的时间,仓促整理出来。这也就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阅读困难。
对此,康德在1783年,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写了《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简称《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缩写和通俗化。从这个历史事实的角度看,《纯粹理性批判》,本身就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导论。
由此,我们厘清了康德的目标,他希望构建一个“未来形而上学”,也就是一门科学的形而上学,以此来将自由名正言顺地还给每一个人,并指导所有人的实践活动。
但在达成这个目标之前,他需要扫清很多困难,首先就是要对人类理性能力进行一个深入考察。如果自由的唯一希望来自于理性,那么理性能否承担得起自由的责任呢?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