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与国族建构——20世纪40年代的旅边写生的形塑(11)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要认识董希文西行的艺术语言探索,须对他创作前后的情况做一个简单梳理。董希文1933年就学于苏州美专,次年9月转入杭州国立艺专(二年级选科生)。1939年毕业后,他计划经越南赴法国,但未能如愿。之后,他进入越南印度支那美术学校(即巴黎美术学校河内分校)学习,可能受到该校当时工艺美术潮流的影响。1943年,董希文在重庆看到敦煌壁画临本而深受震动,遂与常书鸿取得联系决定赴敦煌。在敦煌期间,他曾与常书鸿赴南疆公路工地写生,此外,他还深入临摹了大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抗战结束后,董希文离开敦煌,并先后在兰州、苏州、上海等地举办“敦煌临摹创作展览”。1946年8月,应徐悲鸿之聘到国立北平艺专任教。任教北平艺专后,董希文的创作中仍延续着敦煌时期的艺术经验。一方面,西北的景物与族群生活他仍有刻画;另一方面,莫高窟壁画的临习经验也逐渐呈现在他的创作中。
前者以《戈壁驼影》(1947)与《瀚海》(1948)为代表,后者则以《哈萨克牧羊女》和《北平入城式》(1949)为代表。《哈萨克牧羊女》的特殊之处在于董希文将西北时期的两种创作经验融合在一起,同时展现了一种新的现代主义趣味。
董希文对莫高窟壁画临摹十分看重,在离开敦煌后仍多次选择临品参加相关展览。1946年10月,他以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参加了北平美术家协会与中国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专联合举办的展览,有人在参观他的临摹作品后说,“十分忠实于原作现在的面目,看过张大千的大红大绿,一定更喜欢董先生的古色古香”。莫高窟壁画以线条为主的造型方式、平面化的空间处理、鲜明饱满的平涂色彩以及充满节奏感且富于装饰趣味的特点,都能在《哈萨克牧羊女》中看到。
图9 董希文临《降魔变》之一中国画
63cm×70.5cm 约1943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