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与神迹:佛教君主的多重身体和超自然基础(9)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所以在数论派中,有三个主要的有效知识对象、知识的对象和三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vyakta(显现的)是通过d̃ṣṭa(感知)来认识的; avyakta(未显现的)是通过anumāna(推理)来认知的; 而jña(认知者)是通过apta-vacana(可靠的言说)被认知的[57]。希夫·库马尔于一九八四年的作品Sāṃkhya-Yoga Epistemology第五十到五十五页也讨论了数论派中量的范围,他跟米什拉和阿南达持一样观点,他还补充说瓦卡斯帕提•米斯拉在 Tattvakaumudī中认为每个量都有自己独立的有效性范围,尽管Tattvakaumudī跟所有经典数论派注释一样支持对第六个kārik ā的解释(根据这个解释,自在黑只承认了部分有效范围)。文卡塔德里亚加拉姆·瓦拉达查里在一九六八的论文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Kārikā of Īśvara K ṛṣṇa认为数论派同时接受pramāṇa-vyavasthā和pramāṇ a-samplava,dṛṣṭa和那些推论的对象范围是重叠的,而适用于不可感知对象的推论有效性范围和可靠的言说是独立的。
那么在古典数论派中对量的有效性范围有什么观点呢? 从自在黑的Sāṃkhyakārikā切入确实是合理的路径:
sāmānyatas tu dṛṣṭād atīndriyāṇāṃ pratītir anumānāt /
tasmād api cāsiddhaṃ parokṣam āptāgamāt siddham //
——kārikā 6
有两种方式来解释这条记载,第一种是基于古典数论派注释,将其理解为一种推论[58]
“超验(对象)是从sāmānyato dṛṣṭa推论中得知的; 即使从这个(知识来源)中也不能确定的,不可感知的也由权威的传统确定”
kārikā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翻译:
“通常,(物体是)从感知中得知的; (那些)超感官的物体是通过推理得知的。即使从这个(知识的来源),不可感知的是通过传统权威确定”。
笔者查阅了几乎所有的译本,发现主流是接受第一种推论[59];第二种推论并非没人接受,但在二十世纪后逐渐边缘化。[60]但无论哪种看法,这都是一个自我获取知识的过程,但对于佛教来说自我和意识都并非真实存在(如中观自续派),而耆那教则认为意识和认知知识本身是相同的[61],但正如佛陀所言: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