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江:学缘与学术的养成(6)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田余庆先生(左二)与王小甫(左一)、李孝聪(左三)、荣新江(左四)在一起
荣先生虽然不属于考古专业,但他与宿白先生的缘分并不浅。读本科期间,“经过宿先生的严格考察和盘问”,他被允许选修宿先生开设的考古学课程。荣先生牢牢地把握了这一机会,一丝不苟地听课、笔记,收获非常大(252—253页)。在我看来,通过听修宿先生的考古学课程,使荣先生得以初窥考古学堂奥,为其后来熟练运用考古材料打下了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视宿先生为荣先生考古学的入门之师,谅不为过。而且,随着荣先生对宿先生治学方法的了解,使他逐渐形成了中古史研究、丝绸之路研究必须与考古紧密结合的治学理念,所以多年以来,他一直与汉唐考古界、边疆考古界甚至俄罗斯的中亚考古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荣先生十分服膺他将考古材料与文献完美结合的研究方法(257—262页)。他不无感慨地说:“翻阅宿先生的考古著作,文献材料不时跃然纸上。……他给我们留下的研究方法,在新的条件下,必将产生更大的效力和影响。”(262—263页)宿先生对文献的重视和熟悉程度,是考古界公认的,他利用石刻文献资料解决考古学问题的经典案例莫过于利用《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研究云冈石窟的分期问题并与日本学者的对话,这已成为学界佳话。
在荣先生看来,宿先生将考古材料与文献完美结合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内在要求。但他显然也意识到,如果站在传统历史学的立场,不也应该将文献与考古材料有机结合吗?张光直先生早就指出,“考古学与历史学不能打成两截。那种考古归考古、历史归历史,搞考古的不懂历史、搞历史的不懂考古的现象,是一种不应该有的奇怪现象,说明了认识观的落后”(王和《考古学与青铜文化及其他》,《未定稿》1988年第4期)。对此,荣先生显然早已从宿先生那里悟出了其中三昧,因此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荣先生已成为文献与考古材料结合的典范。

荣新江:学缘与学术的养成


荣新江听宿白先生讲课的笔记
荣先生一路走来,所遇良师亦多,因此可以转益多师。在某些比较专门的领域,他也总有向名师学习的机会。如叶奕良先生,他的《“丝绸之路”丰硕之果——中国伊朗文化关系》一文是荣先生研究中国与伊朗关系史的指南,因此荣先生认为叶先生是他进入中伊关系史的引路人(197—198页)。再如王尧先生,荣先生早年追随他学藏文,学习的主要收获之一是撰写出了《通颊考》这篇藏学文章,之二是熟悉了国际藏学界(220—221页)。因此,王尧先生应该是荣先生进入藏学领域的引路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