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送别女儿,女儿送别母亲,她们的死亡书写有何不同?(7)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狄迪恩擅长的是非虚构写作,她在冷静的叙事中往往伴有柔软的感悟。她的叙事犹如一幢堡垒,保护着她柔软的情感、镇定的告白。在《奇想之年》里,狄迪恩能够通过完整的叙事来回忆丈夫的点点滴滴,他们之间的对话,他们共同经历的事件等等,在这些叙事的保护下,狄迪恩的情感表达也变得深邃、冷静,即使悲痛欲绝但并不语无伦次。

母亲送别女儿,女儿送别母亲,她们的死亡书写有何不同?


《奇想之年》(美)琼·狄迪恩著,陶泽慧译,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2017年1月
而在《蓝夜》里,狄迪恩被击败了,她的叙事的堡垒坍塌了,回忆的片段像一个个闪回的镜头,被意识流剪接在一起,书中很少有完整的叙事,“我花了多少时间,才能谈论这个话题本身”(p133)。有的读者说,《蓝夜》写得不够好,因为太多“碎碎念”。而这其实恰恰是《蓝夜》令人心碎的原因。
波伏娃这本书的书写风格则一如既往,她甚至更多地用叙事来回顾,她跳出了童年创伤的芜杂情绪,代之以深刻的思考,从而能够积极地与母亲和解,不仅与面前行将就木的母亲和解,也与曾经被她深爱复又深怀敌意的从前的母亲和解。最后,波伏娃还从母亲的去世中获得了悲悯的力量,还原了死亡终究属于“暴力”的性质,从而肯定了人的存在对世界的意义。
每个人都会经历至亲离开的哀悼时刻,但很多人在这个时刻并不会意识到需要与至亲和解,也不会去沉思至亲对自己是否有和解的需要,直到多年之后才恍然大悟并后悔不迭;而心存此念的人,又未必能够沉思并作出和解的表示。和解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亦是一件极难之事。
狄迪恩与波伏娃的两个文本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书写记录了和解的过程。当然,狄迪恩留下的更多是恐惧和悔,而波伏娃写下的是沉思与力量。但这种书写上的差异,绝不表示她们悲伤的程度有深浅。毕竟站在母亲的位置和站在女儿的位置,终究还是有些不同。重要的是她们的书写告知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至亲。
特别是,在一切消逝在幽蓝之前。
撰文 张向荣
编辑 董牧孜 榕小崧 徐伟
校对 李项玲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