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波:《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21)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诸多观点,或欠成熟或显偏颇,但均基于对民间文化、传统文化深入细致的思考,满浸着著者一直强调、始终秉持的对民间艺术、民间艺人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仍如前说,近现代民歌的内容包罗极广,研究空间广阔,任何角度切入,均有无穷文章可做。如可由五更体、十二月体民歌入手,探究时序体民歌的内在生成机制;由花名体、物名体民歌入手,研求博物民歌的源流与审美趣味;由体量庞大、流传久远的各种仪轨歌、神道歌入手,钩稽民歌与宗教及神秘文化的关系。
《北京大学歌谣纪念增刊》
另如胡适在为《歌谣》复刊所写的复刊词中云,“我以为歌谣的收集与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添范本”,并云“我当然不看轻歌谣在民俗学和方言研究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
或曰《嬗递》于近现代民歌“文学上的用途”评说并不充分,其实不然,各章所述,无不体现了著者倡言的“中国民歌学”理论所坚持的“民歌为主体、文学为本位”的基本理念。稍作细化,近现代民歌“于文学上的用途”或者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诗经》是民歌的祖祢,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近现代民歌继承、光大了由《诗经》奠定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
近现代民歌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强烈关注,如书中所举醒民救亡以及“老妈”、青楼、鸦片等题材的诸多民歌,性质上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硕鼠硕鼠 , 无食我黍。三岁贯女 , 莫我肯顾。逝将去女 , 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相类,带有鲜明的“惟歌生民病 , 愿得天下知”的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而由“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延展为“愿得天下知”,正是“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结果,是近现代民歌顺应民智渐开的时代风气、彰显“民”的特征而作的自主选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