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为何令人疲惫,以及我们该怎样应对它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疫情为何令人疲惫,以及我们该怎样应对它


这场发生在社交网络时代的疫情,正在持续影响全球社会。
文丨姚胤米 刘璐天
编辑丨姚胤米
有疫情的日子进入第三年,人类越来越确信,新冠病毒重新书写的不仅是医学界的历史,它也把作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扭到另一个方向。
在人类有史以来的文明图卷中,从没有这样一个 “东西”,不由他们主动引发、不受他们日益精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控制、肆无忌惮地在全球所有国家施展威风。
在人类有史以来的文明图卷中,也从没有哪次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危机,离每一个人都如此之近,同时拷问人们看似强大的身体和他们的心灵。
仅凭病毒一己之力难以施加这般影响。曾经令人惊叹又引发批评的、把人和人无限拉近的社交媒体无意间帮助了它。
最直观的文字、图片、视频,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率地出现在人们眼前。一幅民间疫情苦难史徐徐展开,他们从不曾体验过,遥远的哭声可以离自己这么近。
被社交媒体广泛应用的算法推荐,使人接收和消化信息的愿望被满足得越来越充分、膨胀,直至破裂。在关怀他人处境时,人们也坠入情绪的深渊,陷入 “替代性创伤”。却已然忘记了,在互联网没那么发达的时代,人往往不会对一个公共事件投以如此密集、丰富的关注和关怀。
病毒以及它对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本身,也为人们的坏情绪添了一把火。恐慌、烦躁、疲惫,成为两年多以来,人类共同的群体心理特征,磨损人们的心灵。即便在病毒稍微收敛锋芒的时候,抑郁、焦虑的人也更多了。
此前,我们采访了 8 位心理学专家,探讨新冠疫情到底对人们的群体心理状态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去缓解关注疫情而带来的心理疲惫。
他们当中,有临床心理医生、职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志愿者、社会工作者、艺术家和学界最具权威度的专家教授。他们有着丰富的一线经验,其中多位经历过 2008 年的汶川地震,一个中国大灾难中危机心理干预意识几乎为零的年代。在之后的多年,这群平时并不总是活跃在大众视野范围内的心理工作者,出现在每一次重大灾害事故的现场,抚平亲历者、幸存者和家属们伤痕累累的心。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