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丨三个“史密斯先生”与18世纪英帝国的全球扩张(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经过细致的考证,韩洁西重新梳理了三位史密斯的生平,并按照他们工作和生活的贸易口岸将他们分别称为“马德拉斯的乔治·史密斯”(约1730—1791)、“广州的乔治·史密斯”(1746—1808)和“孟买的乔治·史密斯”(1737—1790)。三位史密斯在亚洲的商业冒险构成了全书三条叙事主线。三位乔治·史密斯的商业活动正是大英帝国在亚洲扩张历史的缩影。近年来,西方学界的帝国史和殖民史研究着重强调个体对帝国扩张的作用,因而商人、传教士、殖民者、士兵和外交官等都被纳入帝国史的研究范畴。如艾莉森·盖姆斯(Alison Games)的名作《帝国之网》(The Web of Empire)就强调,早期现代英国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海域的扩张就有赖于上述不同群体所共同构筑的一张以跨文化贸易和知识生产为特征的无形之网。
到了18世纪,这张“帝国之网”随着东印度公司殖民和商业活动向东扩展,大英帝国的贸易版图也深入到了亚洲海域。不过,三位史密斯先生似乎只是这一过程中的边缘人物,因为他们一直是游走在中英贸易间的散商(private trader)。所谓“散商”,即指那些未经东印度公司许可而在亚洲海域做生意的商人(在不同研究语境下又称“私商”、“自由商人”或“港脚商人”)。自17世纪,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获得政府授权,垄断了与印度、东南亚、日本和中国的贸易,私人未经东印度公司许可是不能在亚洲海域从事贸易的。然而,高额的贸易利润还是吸引了大量私商铤而走险,他们选择绕过东印度公司而与亚洲商人直接建立贸易关系,更何况大多数时候东印度公司在很多海域无法实现绝对的垄断。事实上,从事散商贸易的犯险者不在少数。西方学界近来对东印度公司研究已经开始重视那些不受东印度公司雇用的商人,如2018年由范岱克(Paul Van Dyke)、苏珊·
史楚普(Susan Schopp)等编辑出版的论文集《公司之外:广州贸易中的散商视角,1700-1840》(Beyond the Companies: The Private Side of the Canton Trade, 1700-1840)即是上述研究视角的成果之一,而本书作者韩洁西的论文《中印间的散商》亦收录其中。通过将这些看似边缘的散商群体置于故事中心,这些研究挑战了那种以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主导的亚洲海上贸易叙事。韩洁西指出,游离在垄断贸易之外的散商与东印度公司有着实质且密切的联系。三位史密斯先生的故事还揭示,18世纪下半叶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和金融网络的维系越发严重地依赖散商的金融活动,因为散商所代表的私人资本可以有效地填补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特别是茶叶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