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丨三个“史密斯先生”与18世纪英帝国的全球扩张(4)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然而,殖民过程中高昂的军事和行政成本使得公司在印度的诸辖区同样无力满足公司在广州巨额的白银需求。就在此时,以散商为代表的私人资本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救命稻草。在印度的殖民活动也使得许多东印度公司的员工迅速致富,他们大多通过与印度当地统治者的“礼物馈赠”或私人协议而中饱私囊。通常,在印度的英国人可以选择将赚取的财富汇回英国,并投入到较为稳妥的地产投资中。然而,地产投资每年3%—4%的回报率远低于当时其他的再投资选项。例如,向印度商人贷款的资金回报率可以高达25%。而最赚钱的投资还是以散商为主导的港脚贸易。所谓“港脚贸易”,特指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印度、东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该贸易方式仅限于亚洲海域,其贸易的商品通常会由东印度公司做出限定,参与港脚贸易的船只亦不隶属于东印度公司,但通常会获得东印度公司的执照航行于印度和中国之间。
投资港脚贸易风险巨大,因为投资者需要面对海难所带来的船货两失的风险,不过一旦贸易成功,又可以带来高达100%的回报。韩洁西的研究显示,许多在印度的英国人都通过散商代理人,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港脚贸易。以史密斯为代表的散商们将其印度客户投资或委托的货物运往广州和东南亚,并在出售货物后将所得利润存入东印度公司设立在广州的财库。这样一来,大量的印度私人资本透过散商代理的港脚贸易流入东印度公司的广州财库,极大地满足了东印度公司在茶叶贸易中的流动性需求。同时,东印度公司的广州财库会向散商们开出汇票,散商们在印度的委托人可凭此汇票在东印度公司的伦敦财库获得兑付。正是这种散商主导的港脚贸易维系着18世纪下半叶茶叶和白银在中英之间的流动,而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开辟的商业帝国也越发地依赖港脚散商所提供的流动资金。
然而,三位史密斯们所参与的商业活动并不仅限于上述汇兑代理业务。他们和其他苏格兰散商很快寻找到新的投资标的——金融信贷,并通过高风险高息贷款将18世纪下半叶印度和中国的资本市场连接起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中英贸易基本在广州一口进行,官府通过“十三行”对广州的中外贸易进行管理。广州的史密斯很快发现,广州的行商们同样手头拮据,而从事茶叶贸易的他们经常需要向内地的茶商和种植者预支现银。但是,清代中国的内地信贷市场和机制并不能满足行商们的资金需求,高达36%的年借贷利率令行商们望而却步(同一时期英格兰的商业贷款年利率通常在5%左右)。广州的史密斯和其他的散商们看到了商机,他们将港脚贸易中所获得的现金贷给广州的行商,而年利率只设为清代法定借贷利率的一半左右。由此,外商资本成为行商借贷融资的首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