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如何变成了人们心灵的特殊归宿?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1900年,一个女孩意外地来到了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留在这个“美丽的国度”,却渴望回到那个“灰蒙蒙的、气候干燥的老家”去呢?她感到很吃惊,因为只有像稻草人那样缺乏头脑才会提出“为什么想回家”这个不言而喻的问题。她的回答很简单:“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自己的家。”这个女孩就是19世纪末著名小说《绿野仙踪》(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里的桃乐茜(Dorothy)。桃乐茜的塑造者弗兰克·鲍姆(L. Frank Baum)认为,家,不一定要漂亮,也不必豪华,却是一个人最眷恋的地方。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事实。
“家”这个词自古存在,人们对家园的热爱也始终如一,因而,“家”的含义很容易被简单化。如何形成一个“家”同怎样建造一个“住宅”的概念是有鲜明区别的。然而,有关建筑艺术、室内装潢、家庭生活、社会和经济史方面的论著很多,而对于“家”的概念及其历史的深入研究相对欠缺。“家”如何变成了人们心灵的特殊归宿?这个问题常被忽视。
*文章节选自《家的起源:西方居所五百年》([英]朱迪丝•弗兰德斯 著 三联书店2020-9)。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家”如何变成了人们心灵的特殊归宿?


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建筑师强调让人联想起昔日理想家园的元素。1908年查尔斯·沃伊齐(Charles Voysey)为特纳先生设计的房子即是代表之一文 | [英]朱迪丝•弗兰德斯
“怀旧”一词是17世纪发明的,其定义是一种生理疾病。
当时为外国雇佣的瑞士士兵特别容易罹患这种怀旧症。对此医生建议采用鸦片和水蛭疗法,造访阿尔卑斯山也是一种减轻症状的途径。之后,伴随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的到来,这种生理疾病被重新定义为一种精神症状,标志一个人的神经过于敏感。一位情感史学家称怀旧者是在“同过去谈情说爱”。随着工业化的普及,人们将“过去”想象为一种节奏缓慢、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社区纽带牢固,人际关系紧密,生活闲暇安逸;与新出现的、断裂的城市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照。怀旧不再是渴望一个失落的地方,而是一个失去的时代——怀旧者的纯真童年,或从更广的意义上说,社会的美好童年,一个想象中的过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