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超评《古人之夜》|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夜晚(7)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的夜晚,是向结束的过渡;夏威夷人的夜晚,会被感觉到是向开始的过渡。(191页)
叙事与情绪认同
较之白天的劳作与繁忙,夜晚更有着闲暇的意味。在夜间的活动中,叙事性活动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尤其是谈话和讲故事。帕莉·维斯那(Polly Wiessner)在对朱/霍安西人(Ju/’hoansi)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夜间谈话活动,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在讲故事。“晚餐后,天黑下来,白天恶劣的情绪变得柔和,兴致勃勃的人们聚拢在炉火旁交谈,奏乐或跳舞……当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被抛到脑后时,对话的重心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0页)白天多会谈论经济话题,夜晚则多讲述故事和社会关系话题。夜间叙事是传统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在非洲南部,入夜之后,年长者开始对年轻人进行指导。年老的女性在烹饪小屋(imba yokubikira)中给女孩们讲故事,而年长的男性则在男性空间dare中对男孩们开展教育。
阿普里尔·诺埃尔分析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们在光照之下的活动及其对人类情绪感知能力(perception of emotion)的影响。人在夜间放松的状态下,情绪会变得更为敏感,围坐在篝火旁进行的音乐、舞蹈及叙事性活动,也会更为灵敏地影响到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这些活动“对于促进社会凝聚力和激励人们采取行动的能力,可能特别有效”(46页)。所以夜晚既会带来分裂感,又会让人有更强的群体认同感:
虽然夜晚强加而来的边界增强了空间的隔离感,并可能进一步将其转变为社交距离,但是通过对社会或自然环境的改造,人类同样也会减少或加剧这些影响。那些晚上聚在一起,但又与其他人群分开的人会经历一种共同孤立的感觉,从而增强他们之间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基于居住地的更强的群体认同感可能来自夜晚的各种限制。同样,性别、年龄和其他个人身份认同的发展变化也与白天和黑夜的联系和分离有关。(93页)
夜间的活动孕育着团结与认同。贾卡努狂欢节(Junkanoo)是巴哈马文化中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之一。最初是被卖到巴哈马的奴隶们在圣诞节假期中做进行的夜间庆祝活动,尽管最初的狂欢节有着反抗的意味,但慢慢变成了文化创造、民族生成和记忆实践的活动(449页)。
夜间的仪式会给参与者带来更明显的对世界“互惠互利的本体感受”(mutualistic proprioception)(229页)。仪式能让参与者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得以协调一致,克服个体间的社交距离,增强集体的统一感和团结感,培育、建立和强化集体认同感,以便于组织团体行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