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舟”到“编舟”,《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出版背后的故事(7)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再如“透贝”条。原稿释为“指织成贝状花纹的丝织品”,我们审稿时发现这个释义有些不好理解,怀疑这个“透贝”是否指花纹凸起。编辑电话请教了一位蜀绣大师,回答说没听说过这个词。又请教河南科技出版社做手工刺绣书的编辑,回复指出两宋辽金时期,有“透背缎”,但她翻阅手头资料没有找到一个贝壳图案的例子,认为透贝和鹿胎并列,应是一种工艺。她建议找一下《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这本书以及该书作者赵翰生先生。
看来这个问题确实不简单,我们便将疑问提交主编,作者们随后在群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负责写作该条的张小艳老师之前考释文章将“透贝”校作“透背”,后被人引用宋代黄度《尚书说》中的引例反驳,所以原稿接受了反驳意见。敦煌文献中的“透贝”到底是不是传世文献中的“透背”,能不能像《汉语大词典》那样释为正反面都织有花纹的丝织品?作者们连夜进一步查找文献,包括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先生的文章,根据新材料将释义改成:同“透背”,织成贝状花纹凸起的丝织品。但这个释义能不能定论,有没有出土的图片可以佐证呢?作者又请教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王乐老师,王老师回复说是一种织物品种,可能与其图案也有关,建议参看一下已有对“鹿胎”的考证。通过请教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单位的七八个专家,包括前面提到的赵翰生老师。
作者团队最后修改定稿,确定敦煌写本中“透贝”应该就是传世文献中的“透背”,是指一种绞缬类的丝织品。一个条目的修改,可以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其背后凝聚着很多人的智慧,更凝聚着作者的汗水与心血。
几年来编辑们与作者团队密切配合,不厌其烦地打磨书稿,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把词典出版好!
除出版社审读外,我们还约请了近代汉语研究专家、宁波大学人文学院周志锋教授通读全稿,付印之前,主编又出面约请多位学有专攻的某一领域的顶尖专家审定部分条目,如长于历史文献、佛教文献的郝春文教授,长于天文历法的邓文宽研究员,长于语法词汇的杨永龙教授,长于文学的伏俊琏教授,长于石窟壁画艺术的赵声良教授等。相当于从不同专业,再一道道把关,确保词典的质量。
《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先生说,有志于词典编纂的学人“会从单调、烦琐、繁重、艰辛的劳动中发掘乐趣,寻求报偿。乐趣在于遨游英语语词的海洋,报偿在于翱翔英语文化的天地”。我想潜心大词典编写的作者们一定已经有同样的感受。这部沉甸甸重达十三斤的词典,是作者团队学术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敦煌文献语言研究精华的汇总,我们期待人们借着这叶扁舟,在浩瀚的敦煌文献之海航行,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感知敦煌语言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来源:北京晚报 | 作者 王祝英
流程编辑:U016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