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城邦与迷宫:沃格林《秩序与历史》的三个地标(上)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上世纪五十年代,沃格林
(Eric Voegelin)
着手写作《秩序与历史》系列著作,试图通过对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秩序类型的研究,最终达成对“历史的秩序”的理解。在沃格林看来,人参与到存在共同体的戏剧中,他不仅拥有世俗的生活,同时也朝向超验的真理。这种居间结构可以借助“地标”这一形象的空间构型得到阐释。在《秩序与历史》前三卷中,沃格林将以色列启示和古希腊哲学看做两种不同的“存在的飞跃”,借此人们得以跃出循环往复的宇宙论秩序,并意识到存在秩序的超越性。这两种经验分别凝聚在“旷野”与“城邦”两个地标中:在前者那里,摩西与众先知出离世俗共同体以寻求启示,而后者则是哲学家们不得不居留其中的场所。然而更确切地说,“旷野”与“城邦”共同组成了人类居间结构的双重变奏,人们从未抵达真正赤裸的旷野,也从未完全安居于城邦。
距离第三卷的出版时隔17年的第四卷意味着沃格林的又一个思想结点。在对前三卷进行反思后,沃格林摒弃了线性的历史观;旷野与城邦所代表的经验及其符号表达,也即启示与哲学,从其具体的社会与历史中被提纯为普遍性的分析模式。在此我们辨认出一个新的地标,也即“迷宫”:对于进入迷宫的人而言,他同时经验到这一迷宫自身的回环往复,然而他并未彻底迷失,只要他还记得走出迷宫是他的最终使命。迷宫中的人类无疑处于世俗城邦的无序中,但他总已意识到作为出口的旷野的神性实在。与此同时,这一身处迷宫的人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他身处古往今来无数求索者的谱系之中,这一迷宫横亘在所有历史的所有人的意识之中,也正因其绝对普遍性,这一谱系中的任何人都无法为任何人提供帮助。这一迷宫是启示与哲学共同的建构,其要义则是均衡。
埃里克·沃格林(Erich Hermann Wilhelm Vgelin,1901.1.3-1985.1.19),美国政治哲学家。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