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机制,是现代人的自然法则(3)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猜火车》(Trainspotting 1996)剧照。
以处境依赖为前提,由于受相同的情感机制的作用,斯密的同情学说虽然表现出了极强的主观性,但却没有因此而表现出任意性或相对性。
一方面,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官能评判他人的相似官能。“一个人的各种官能是用来判断他人相同官能的尺度。我用我的视觉来判断你的视觉,我用我的听觉来判断你的听觉,我用我的理智来判断你的理智,我用我的愤恨来判断你的愤恨,我用我的爱来判断你的爱。我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方法来判断它们。”
另一方面,每个人用以判断他人情感的官能都必须受到共同的情感机制的制约,由它所展现的共同性从根本上消除了由情感的主观性所引起的任意性和相对性。在美学领域中,以情感为表现形式的审美判断原则实际上就是以情感机制为内核的自然法则的美学表达。受同情与合宜性制约的无偏的旁观者的意见,表面看来属于自己并由此具有主观性,但事实上并不真正代表自己的私人原则,而只是情感机制或以之为内核的自然法则的代言人罢了。在这个意义上,斯密作品中的“人”都是大自然在人间的代理人,“他(大自然)按照自己的形象来造人,并指定他作为自己在人间的代理者,以监督其同胞的行为”。
“同情”的特征
以情感机制为内核的自然法则有多种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趋乐避苦。就此而言,旁观者易于同情快乐,而不易于同情悲伤、愤怒和憎恨。大自然使我们本性如此,同情快乐意味着顺从我们的本性,而同情悲伤则意味着背离我们的本性。因此,悲伤不易引起同情,而快乐却总易于引起同情。
大自然“不要求我们进一步去分担别人的痛苦”,所以旁观者对别人的痛苦总是感觉迟钝,而如果当事人在巨大的痛苦面前镇定自若,那么就总能赢得旁观者的赞许,因为“他的坚毅同时正好与我们的麻木完美契合。他不要求我们有更敏锐的感受力,不过我们发现,而且是很惭愧地发现,我们也没有这种感受力。在他的情感和我们的情感之间有着最完美契合性,因此,他的行为展现了最完美的合宜性”。既然同情悲伤意味着对我们的本性的背离,而同情快乐则意味着顺从我们的本性,那么对于当事人而言,为了获得更多同情,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悲伤情感。
由于快乐容易引起同情,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展现自己的快乐?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快乐虽易得同情,但由于人格均有独立性,旁观者很容易嫉妒当事人的快乐。这样一来,即使在同情的作用下感受到了当事人的快乐但却不会因此而与当事人同喜。因此,出于谨慎——避免他人嫉妒的考虑,当事人须节制快乐,尤其是在成功之时。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