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机制,是现代人的自然法则(4)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武林外传》(2006)剧照。
对处境的依赖表明受因果律支配的事实性情感——他人之镜,被斯密美学视为审美判断标准的前提与基础。在有关我们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合宜性的讨论中,斯密使用了很多美学术语。
在谈到一个一出生就与社会隔绝的人时,由于该人与同伴无任何交流,所以对自己性情、情感与行为的合宜性的认识会和对自己心灵的美丑的认识一样少之又少。由于缺乏他人这面镜子,他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宜,也无法判断自己的心灵的美丑。只有以他人为镜,该人才能判断自己的激情和行为是否合宜,也才能“看到自己心灵的美与丑”。
道德判断和审美判断均须以他人为镜,这面镜子可给我们提供一种无偏的视角,使我们可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做出合适的判断。自然使人在因果律的支配下有权利评价他人,该评价必须因此而受到重视。这一切既是大自然的赐予,也是大自然在人间的代理人所应尽的职责以及应该遵循的本分,“自然教他们认识如此赋予他的权力和裁判权,当他们遭到他的责难时会或多或少地感到丢脸和屈辱,而当他们得到他的赞许时则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欢欣”。
寻求情感的“合宜点”,是美的来源
斯密美学中的审美判断原则是情感机制表现在同一美学语境中借当事人与旁观者的情感表现的对称平衡状态。这种对称平衡的基础是情感的合宜点。那么什么是合宜点,须从两方面作答。
第一,合宜点得以形成的标志是位于同一语境中的当事人与旁观者的情感之间形成了对称与平衡状态,就这两种情感在无须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就能达成这种对称与平衡的状态而言,这种对称与平衡状态可被称为原生态的对称与平衡。
首先,旁观者根据自己在相同处境中是否能产生与当事人具有对称性或平衡性的情感来判断自己作为旁观者的情感是否合宜。当当事人的原始情感与旁观者的同情完全一致时,就意味着相同处境下不同视角中的两种情感具有了对称性或平衡性,旁观者会据此认为自己所产生的情感正确又合宜。“在当事人的原始感情与旁观者产生的同情完全一致时,对于后者来说,这样的情感必然是正确而又合宜的,并且与它们的对象是适合的。”
其次,当事人会根据旁观者是否会在相同的处境中和自己产生一致的情感来判断自己的情感是否合宜。这涉及两种情形:一是情感的对象与我们自己和我们要评判其感情的对象没有任何关系;二是情感的对象对我们当中的某个人有特殊的影响。在这两种情形中,具有合宜性的情感都会表现出对称性和平衡性特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