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玥谈列文森的思想及著述(5)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你”与我都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你的立场是从自身经历当中得来的,我无法否认,但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对话:当我说理解“你”的时候,其实是理解过往经历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因为我有过同样的情感经历。
您前面提到了《列文森:莫扎特式的史学家》这本纪念文集,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莫扎特式的史学家”这个说法?列文森的研究与写作,有着怎样的特点?
董玥:在很多人看来,列文森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还是文字精致、优雅的文体家。某种意义上,“莫扎特式的史学家”就是这类看法的体现。不过,舒衡哲(Vera Schwarcz)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书评,批评这本纪念文集。在她看来,“莫扎特式的史学家”看似是一种对列文森的赞扬和肯定,其实反而遮蔽了对他的史学观和方法论的关注。“列文森文集”中收入了列文森之子托马斯·列文森的序言《漫长的回家之路》,文中特别提到了列文森与文字的缘分。
作为一名学者,我阅读列文森的一大感受是,我自己写作,对没有真正想透的内容,有时会模糊其词、一笔带过,而列文森不是,他每一个用词都特别小心。有一个形象的说法——splitting hair,劈分发丝,真正新颖的理解,经常恰恰是从这仔细的劈分当中来的。有人批评他玩文字游戏,其实不然,这是列文森的一种方法,能够体现他的缜密思维。
我的导师周锡瑞教授(他的学生们都叫他老周)是列文森的学生。刚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我与周教授聊了将近两个小时列文森,我至今清楚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列文森有一个习惯,每讲一个观点,就会质问自己,这到底是一个真正新颖的观点,还是老生常谈。如果不是因为听周教授讲他与列文森谈话的经历和感受,我真的很难想象,列文森这样一位天才,竟然会像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一般,每说完一句话,就在心里问自己:“我刚才说的这句话有道理吗?用的这个词准确吗?”既然他对自我的拷问达到这种程度,那么,无论遣词造句还是把握概念都必然是极为缜密的。所以,列文森的文字具有审美的力量,带着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能给予读者智性上的冲击。读他的文字必须细细玩味,无法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你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想一想,他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在我看来,阅读列文森的著作可以很好地锤炼思维,因为阅读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质问自己是如何思考的过程。
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对列文森写《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有着启发作用,可是列文森却对韦伯持批判态度。这体现出了列文森怎样的史学观和方法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