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时间是过去了,可文学还是留下来了(8)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杨 牧:我不必写一百个短篇小说来写三年的经历,而我可以用一首诗来讲得清清楚楚。我是这样向往的。
翟月琴:您的诗歌作品在台湾、香港以及其他华语地区影响深远,甚至年轻的诗人还会模仿您的写作。您曾经将十八篇写给青年诗人的信结集为《一首诗的完成》,现在看来,对于青年的诗人,您想说点什么吗?
杨 牧:曾经的那些青年诗人,现在也都六十岁了。当时他们二三十岁,我常常收到他们的信,有的我单独回信,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也有人问我是不是只有那十八篇,还有没有想加进去什么。我提到过要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即使读翻译作品也没有关系。但我现在觉得还应该加上多学一门外语,例如意大利语、法语、日语等挑一个,这对写文章的笔路会有很大的好处。其他我要讲的也就在那里面了,只是当时不必第一篇就谈“抱负”,大概现在人都觉得没必要那么紧张了。
翟月琴:您已年过七十,但我知道,您仍会说:“老去的日子里我还为你宁馨/弹琴,送你航向拜占庭/在将尽未尽的地方中断,静/这里是一切的峰顶。”(《时光命题》)生命不息,写作不止。那么,现在您是否仍然在记录着那些易逝的记忆,是否还在寻求着诗性的自由?就像您1977年写下的诗作《风雨渡》中提到的“我听到时间的哭啼如弃婴小小/即使没有向导的星,这时也须巍巍向前”。
杨 牧:会的。在可能的时间里,我还是会继续创作。
杨牧与作者2012年摄于西雅图
本文节选自《朝向诗的未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版
书 名:朝向诗的未来
作 者:翟月琴 主编
ISBN:978-7-108-07033-3
内容简介:
通过与十位颇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诗人深度对话,本书探寻了中国当代诗人的创作心境和诗艺追求。并附以现代汉诗研究专家奚密的访谈,从诗人、读者、研究者的多维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发展脉络及其所呈现的美学特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