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未完成的身份建构(6)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乌克兰:未完成的身份建构


2019年8月22日,乌克兰利沃夫,人们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在国际民俗节上载歌载舞。图/IC
苏联在实行乌克兰化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俄罗斯化。负责苏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俄罗斯精英,进入乌克兰城市,极大地推动了俄罗斯语在城市中的普及,因为它已经不仅是一种语言,而是现代化的象征;与此同时,乌克兰语则被等同于“农民语言”,这种现象直到四五年前还是如此。斯大林的乌克兰化政策在后期也出现了收缩,尤其是在西乌克兰,他规定学校限制使用乌克兰语,并在1944年到1946年间实行了人口大迁徙,两年内有近50万乌克兰人被迫“东进”,加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波兰人和犹太人则向西而去。
1954年1月,苏联庆祝《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签订300周年。莫斯科中央委员还批准了一份特别文件——《关于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统一300周年的决议》,其主要内容衍生于19世纪初就有的“兄弟”理论,即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因共同的“罗斯”血统而如兄弟般团结在一起,并更进一步,对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进行了排序。文件认为,苏联是所有民族的领导力量,而其中,乌克兰人被提升为苏联第二重要的民族。一个月后,苏联“大方”地把克里米亚移交给乌克兰,此时,在克里米亚的120万居民中,俄罗斯人占了71%,乌克兰人只有22%。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通过公投宣布独立。同月26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解体。
我们是谁?
但在独立后,对乌克兰人而言,“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界限仍然是不清晰的。头顶上巨大的苏维埃消失了,乌克兰人却仍无法回答几个基本问题:我们是谁?乌克兰民族是什么?以及,乌克兰作为一个国家,未来要走向何方?
苏联的解体带来了政治空间的重新配置和集体身份的重塑,但民族“自我”的重新发现既令人烦恼,又充满争议。界定“自我"不仅要完成与先前政治共同体的象征性决裂,还要从国家层面构建新的认同。
英国伯明翰大学东欧政治学教授Kataryna Wolczuk指出,乌克兰这个国家非常特殊,历史上一直受分裂之苦,各地区也背负着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在西部,乌克兰与波兰的关系,强化了乌当地的民族认同感。相比之下,在东部,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历史遭遇,在沙皇帝国和苏联时期,对乌克兰的身份认同却导致了一种模糊的集体认同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