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贫民窟:第三世界城市进入“更年期”(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今天,距戴维斯之作发表已有十载,有关贫民窟全球性生长与治理的新续篇不断书写出来。如今再读其作,关键不在印证那些悲观“预言”是否变为现实,而是追索这本书对上世纪第三世界城市化动力、贫民窟盛行原因的具体解剖,以及它对政府治理失误上毫不留情的锐利批评——尽管作为地理学家很难从建设性政策上做出具体倡议,但对可能的危机及应对保持清醒至关重要,尤其在当下。曾经,那些模糊了城乡边界的“夹缝城市”(in-between city)、“城乡融合区”(desakota)被地理学这们赋予了种种希望与可能性:导向城乡联合的道路,或成就新兴的城市形态。不过,各种经历告诉我们,它们终究还是被视作暂时的转型期景观——清理之最为简易。假如土地规划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暴力与创痛不可避免,幸存于此的人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这本书从第三世界的视角提供了一些历史因由与可能答案。
贫民窟扩张史:从维多利亚式的诽谤,到成为全球性问题
现代都市贫民窟的现象由来已久。
最早在公开出版物中定义贫民窟的是作家哈代·沃克斯(Hardy Vaux)。在他的《闪客词典》(Vocabulary of the Flash Language)中,“贫民窟”与“敲诈勒索”或“罪恶交易”是同义词。19世纪中叶,“贫民窟”一词已在法国、美国和印度流传,成为广泛认可的国际现象。
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视道德维度为关键,而有关贫民窟的想象则往往是阴暗可怖且不道德的。经典的贫民窟形象,以破烂住宅、过度拥挤、疾病、贫困和邪恶的混合为特征,不可救药的社会“渣滓”在放荡狂欢之中堕落。当年,一大批文学作品乐此不疲地反复书写那些城镇角落的可怕故事,这些故事一度取悦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阶级。
1854年,《城市中的人性》(Humanity in the City)一书中,查平牧师狂热地写道:“野蛮不是在阴暗的森林中,而是在煤气灯下和警察眼中;带着一种战争狂欢和夜总会般的狂热,他们衣冠楚楚,内心却与犯罪分子一样残酷。”40年后,新的联合国劳工部对美国廉价公寓生活所做的第一次科学调查《巴尔的摩、芝加哥、纽约和费城的贫民窟》,对贫民窟的定义仍然充满污名:“肮脏的背街地区,特别是当其为一些流动和犯罪人口所居住”。
2003年联合国人居署出版的报告《贫民窟的挑战》终于抛弃了那些维多利亚式的诽谤,以数据和分析对城市贫困的状况做了第一次真正全球意义上的清算。20世纪下半叶,第三世界的城市化速度迎来了惊人高峰,令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也望尘莫及。贫民窟,正是此时大量兴起于第三世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