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评《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朗松主义与法兰西的文史之争(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学科建制纷争的背景是“历史学在十九世纪末经历了广泛的转变,如方法论造就的影响力的扩张、与小说的分离、科学精神的约束等。不过,这种转变不限于思想层面,也不只是一次纯粹理论的和认识论的革命,它还有一个真实的、重大的、与精神层面不可分离的结果,即大学体制的崛起。正如佩吉不无理由地批评的那样,由于缺少了一部关于历史学自身的历史,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在新的历史学中的结合与同谋被掩盖起来了”(33页)。
读完此书后的一个遗憾是不懂法语。英语世界的学术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可谓是压倒性的,依英语学术来认知这个世界,好像我们的学术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对英语学术的一种再确认、一种注释,结果难免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释世界的模式难免单调乏味。好在现在翻译软件非常发达,不同语种都能大致看个明白,似乎以人为主体的翻译时代即将逝去。但机器毕竟代替不了人,语言原来还可以像孔帕尼翁这样排列组合、变化创造,如此博学浪漫幽默地表达学术史。作者经常令人惊讶地随口一说,闪现思想的灵光,让读者再次体验到十九世纪特有论战文风,辛辣而精准,睿智且风趣,传递无限遐想。就此而言,文学在训导历史。历史的视野有时过于狭窄,表述过于拘谨,文风也过于老旧。但朗松时代的“文学教师们是多么不幸!他们现在是多么羡慕那些鸿运当头的同事啊,哲学家们享有可以谈论一切的特权,史学家们更是受到大学的完全信任”(61页)。
本书是对人文知识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集体批评与综合研究,是文学家的历史,是世纪之交的法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的生动再现。作者从特别的角度分析了那个时代的多重事业,有争执,亦有自由,属于“知识分子帮”的那些学者是幸运的。“文学需要圣人、教父、国家博士、世俗而又具有神圣性的作者,这便是‘法国大作家’群体,是被‘永恒’塑造……现代人需要他们,以便驱除所谓‘内心的野蛮’。”(182页)欲了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法国文史学术的群像,本书是首选之作,可以体验到学术史的另类写法。从写作技巧说,本书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学术史,作者独辟蹊径,一直用焦点叙事的手法向读者默化自己的态度,而没有采取令人生厌的教条式说教,但其论述亦不乏逻辑性。作者占有材料之广、理解之深、分类之细、选择之善、平衡之佳,都意味着他在学术积累上下足了功夫;
其表述生动鲜明,令人难以模仿,为我们理解近代欧洲学术转型的各方人事提供了价值不菲的参考。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