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评《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朗松主义与法兰西的文史之争(4)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本书独特的、风格化的、诗意的结构就是一种学术理想的表达。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居斯塔夫·朗松,人与作品”,由引子加三十个片段组成;第二部分是“然则何为文学?”由五部分组成,其中第二、第四部分分别由九个和六个片段组成。这完全不同于今天学术著述的“章节目”体例。试想我们的博士生如果这么写论文,导师会同意吗?即便导师同意,外审会通过吗?那当今这种千篇一律的论文培养模式究竟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扼杀天才?由此不妨进一步追问:我们需要整齐划一的学术表达吗?想象力还是学术的灵魂吗?浪漫的学术是可能的吗?今天如何造就知识的革命者?就此而言,学术的全球化和全球化的学术还有意义吗?还在多大程度上有意义?
复数的“欧洲”
阅读孔帕尼翁这本书,让我们不能不想到近代西欧的扩张与延展。1500年以来的世界是一个从分散到整体,逐步迈向全球化的世界,“西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西欧”成为“西方”,它的知识、技术、观念、价值不断传播,令他者或被动或主动地接受。比如中欧地区通过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与西班牙帝国相互联系,使中欧和西班牙海外领土参与全球信息交流,从而将个别欧洲国家的区域和民族历史纳入全球历史。这也是欧洲将非欧洲世界纳入欧洲世界的复杂过程。这是我们理解此书的一个重要背景。
另一个背景是欧洲内部的文化纷争。从外部看,欧洲似乎是一个整体,其实它民族众多、文化万别,各个区域之间经常相互争执,甚至爆发战争,其结果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学习、融合。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Flavio Biondo,1392-1463)第一次把公元五世纪古代古典文明衰落至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期间的千年史称作为“中世纪”。如果说古典时代代表欧洲的希腊罗马偏居西南一隅,创造了“迄今仍不可企及”的辉煌文明,是后来西方世界的精神动力,那中世纪的欧洲便是基督教的、宗教至上的、由上帝规划历史的欧洲,人的行为只是在证明这种天命史模式的正确。两种伟大的传统制造了,也分割了欧洲:哲学与启示,象征着解释世界、理解世界的两种模式,后来欧洲所有的政治、文化和宗教问题实际上都可归结于此。这种二元传统是欧洲的底色与底蕴,如何汲取和使用这两种传统,欧洲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陈恒评《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朗松主义与法兰西的文史之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