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评《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朗松主义与法兰西的文史之争(6)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陈恒评《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朗松主义与法兰西的文史之争


兰克在日后许多人看来,普法战争中法国的惨败应该归结于德国在学术上的优势,特别是勒南(Joseph Renan,1823-1892)认为,打赢这场战争的是德国的大学,而德国的小学教员们也成就了德国在色当的胜利(34页)。拉塞尔(Pierre Lasserre,1867-1930)早在1901年就指责法国学术界的“德国气”(194页)。布吕纳介(Ferdinand Brunetière,1849-1906)则指责那些一心埋头故纸堆的人分不清什么是学术的目标,什么是学术的手段;当然,他的指责不能说全无道理:“寻章摘句的功夫,过去在中学古典语文教育中具有首要的位置,可如今,语言学和哲学倒不顾身份,也要来窃取这种优先性……我们现在看一些欧洲学者,依靠对一首武功歌的解读或者翻译就建立起自己名望……这是一种‘德国病’。
”(54页)反对者口中喋喋不休的所谓“索邦的日耳曼化”和“对学方法的拜物教”,构建起一个有形的战场(209页)。但对历史学界来说,老一辈学者有感于法国的战败和科学的进步,不得不采纳新的研究方法,而文学研究界则不然,随处可见犹豫不决、踌躇不定的局面(65页)。在这场民族文化现代化运动中,法国文学落后了,文学自然要反抗。在这个时代如何对待古典传统?如何对待督教至上论的中世纪传统?……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到来,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欧洲基督教至上主义,这种欧洲例外论在外部表现为对有色人种的奴役和剥削,后来在新世界采取了白人基督教至上主义的形式,在内部则表现为彼此之间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方面的冲突与竞争。此时学术发展的水平成了衡量民族国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这种情况到十九世纪愈发激烈,欧洲“伴随着宪政和民主民族国家的出现,天主教徒和反教会势力就宗教在现代政体中的地位发生了激烈冲突。
在中欧和西欧,教会和国家之间一直存在着间歇性的制度摩擦,但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冲突是一种不同的冲突。它们涉及大众动员和社会分化的过程。它们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学校、大学、新闻、婚姻和性别关系、丧葬仪式、社团文化、公共空间的控制、民间记忆和民族的象征。简而言之,这些冲突是‘文化战争’”(Christopher Clark, Wolfram Kaiser, Culture Wars: Secular-Catholic Conflict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法兰西的文史之争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演化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