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彬:诗艺、时代与自我形象的演进(27)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2.同时代的批评与未出版的诗集
与此同时,穆旦的写作并非一个封闭的行为,同时代批评的声音也值得注意。1940年代中后期,媒体上有不少关于穆旦的批评声音,其中多热切颂扬之辞,也不乏严厉批判之语,前一部分的作者包括沈从文、朱光潜这样的文坛前辈,以及数位同辈或年轻稍小的人士,如陈敬容、王佐良、周珏良、袁可嘉、唐湜、李瑛、吴小如等;后一部分则是来自《泥土》《新诗潮》等阵营(社团)的年轻气盛的作者。有资料表明,穆旦当时对于相关批评文字是知情的[51],并曾向朋友们表示“想写一些鲁迅杂文式的诗”,以反击那些辱骂他的批评人士。[52]
前一类批评文字中,有些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穆旦诗歌所存在的缺点,李瑛认为穆旦诗中有的句子“冗长,读起来觉得累赘,破坏了诗的境界,尤其是节拍的美”,有的因为“要表现他的象征的意识”,“在词藻上,显得还生涩牵强”,因此,穆旦诗歌还“不能收到更大的完美的诗的效果”。[53]少若(吴小如)也曾针对《穆旦诗集》谈到“选择”和“锤炼”的问题:
我愿为天才奔逸的人说句耸听的话,即浪费了天才真是件可惜的事。这本诗集中所收的诗篇真不算少,却未必篇篇是精品,恐怕作者自己未加一番选择,至少是选择得不够。我说的写作,并非指印成书的篇幅而言,而是指在写成一首诗时,是否有舍得割爱的勇气。往小处说,一首长诗是否经过删汰与提炼,使篇幅更见紧缩一些;一个长句,是否曾把句中的赘词冗字勾掉抹掉——这就是旧日所谓锤炼的说法。作者的诗集里有些首真是无可再精的精品(如《甘地》);可是另有一些,就显得累赘、烦琐、重复、枝蔓,成了白圭之玷……他并非不懂锤炼,却未能篇篇锤炼,句句锤炼。[54]
穆旦当时是否与两位更年轻的作者有过交往(流)已不得其详,但从一般情形来推断,这些诚恳的言辞或者当时其他人物对于穆旦诗歌缺点的批评,很可能对穆旦形成影响,促成他对写作进行修改。
1948年后半段,一个政局动荡不安、行将发生大变更的历史时刻,亦是穆旦个人行动具有决断意味的时刻——怀着“我想要走”(同名诗题,1947年10月)的念想,穆旦最终于1949年8月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途。约在1948年8、9月间,穆旦自行编订一部涵括了此前主要诗作的诗集 [55],看起来也是对于批判之辞或时代语境的一种回应。
诗集原名《穆旦诗集》,后由家属整理、以《穆旦自选诗集》之名出版——更换书名,应是为了避免和早年诗集重名。诗集共拟收入1937-1948年间的诗歌80首。和之前每一次诗集的编订一样,穆旦又一次做出了大面积的修改——据不完全统计,异文数量超过了300条。作为一部未最终完成的诗集,全面审视其修改行为虽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但也有新的动向值得一说。这一动向由穆旦对于时代/现实话语的处理所引发。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