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彬:诗艺、时代与自我形象的演进(34)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校勘而言,个中情形大致也是如此,即以对校法为主,兼及“理校法”/“综合考证法”,限于材料,本校法的使用频次较低;而关于他校法,已有研究指出,“现代文学中用于他校的材料比古典文献的范围更广”,“但他校所用的材料毕竟不是直接的、原始的。故他书材料一般只可供作为参考或旁证。” [64]
3.底本
从历史的角度看,所谓“校勘”实际上往往蕴涵了确立一种更为完善的版本的意图。中国古代诗歌在传抄的过程之中,抄者往往会采取一种策略,即从若干存在异文的手抄本之中,选取一个更为完美的本子。故对于古书校勘的底本与校本,有观点认为:“底本,应是传本中讹误较少的本子。校本,则是较早的祖本。校本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65]
现代文学作品是现代印刷技术、出版制度下的产物,有报刊本、出版本乃至作者手稿可供查照,基本上不会出现古代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的那种被传抄者妄自改动而无从查证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他人妄自改动的情形),但众多版本之间,如何择善(优)而从,无疑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初刊(版)本自是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但未必就是最好的;作者生前所做出的最终改定稿,虽然明确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但纵观之,艺术水准萎缩的也不在少数。前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的共识述要即曾指出:“在编辑全集或文集中应以求真为首要标准这一点上,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并认为求真应体现在充分掌握各种版本(各种出版本和各次刊发本以及手稿)的基础上,择善而从,以为底本;所谓择善而从,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处理——在一般情况下初版本或初刊本因更能反映作家创作的初衷而理应得到重视,但并不意味着唯‘初’是从,如果初版本或初刊本之后的修订本在艺术和思想的表达上更为完善,而其修订本并未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则后出的修订本也理应在选择之列。
底本经确定之后,应尽可能地以其他版本校勘,并出校记,而切忌迳改底本原文,以存其真。”
《穆旦诗编年汇校》是首次对一位现代重要诗人的全部诗歌作品进行汇校整理,主旨在校异同,并没有预设一个“善本”的理念。最后的考虑可谓是一个妥协的结果,即以“初本”为底本:一方面是考虑到所涉作品量比较大,遵循前后一致的体例原则,另一方面则是考虑以“初本”为底本,能清晰地呈现穆旦的写作与修改的过程。具体到不同诗歌,情况终究还是有所不同:(1)鉴于大部分前期诗作曾收入当时公开出版的诗集,凡此,均以初版本为底本。(2)上述之外的前期诗歌、1957年所发表的诗歌,均以初刊本为底本。(3)晚年诗歌,即现署1975-1976年间的作品,凡能找到完整手稿的,均以手稿为底本;其余则以《穆旦诗文集》为底本,但在其他情形之下,《穆旦诗文集》仅用作对校,不作底本;(4)《穆旦自选诗集》仅用作对校,不作底本。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