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兴:医疗,很多时候是医生和患者一起做一个共识的决策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见到王兴医生时,他刚结束一场新书分享会。为了找到一个适合采访的地方,我们在烈日下暴走了近半小时。
王兴,北京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一线工作10年多。他来上海后,恰好碰上了疫情。但是三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出版了《病人家属,请来一下》《医生,你在想什么》两本医疗科普书,一本从病人、病人家属的角度,解答有关求医问诊的各种问题,比如门诊时问医生什么问题才能做到有效沟通、家人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等等;一本则从医生的角度,教大家学会医学思维,像医生一样去思考自己的疾病。两本书都非常具有实用性,同时也非常好读,就如《医生,你在想什么》的序言里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所说的,王兴是一个一直持续深耕自己专业又会讲故事的人。他曾出版过小说,而且还在继续写故事。文学是关注人的,王兴也非常向往在现代化设备出现之前,医生的徒手查体(即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摸病人,感知病人身体的某些障碍),强调当代的医生不该将“看病”作为医疗的中心而不去关注病人作为“人”的感受和主观意愿。
就着新书,我们最终在一家还算比较安静的咖啡馆里聊了聊“看病”和“看人”的话题。

专访|王兴:医疗,很多时候是医生和患者一起做一个共识的决策


王兴,毕业于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
澎湃新闻:无论是您对查体这一步骤的重视和怀念,还是您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医生应当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我们都能很深地感知到您对“人”的强调。您是如何建立起这样的体认和意识的呢?
王兴:就是因为我做了《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之后才会有的,以前并没有那么深的感触。我跟病人讲“你不要在意这个”“这个没事”,这个判断包含了我所有学习的过程,“没事”两个字其实很关键。如果我是一个院士、大咖,病人花了2000块钱找我,我说“没事”,病人会很当回事;但作为一个普通医生这么说,他可能就不当回事,我需要解释很多话他才会理解“没事”这个概念。我在临床上只需要说“没事”,无论病人喜欢不喜欢、认可不认可,都不要紧。但是我作为家属以后才发现,医生的每一个字,病人家属可能都要琢磨好久:大夫今天跟我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说的到底是什么没事?两个家属之间还会互相求证,问清楚到底某个字是什么意思,讨论大夫后面要说什么话来着。所以,大夫看起来很随意的一些话语、举动可能在病人眼里举足轻重。就说我们家吧,关于家里病人是否要化疗这件事情就争吵辩论了很久,做了的话病人就知道病情了,会痛苦、不舍,不做的话又怕复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