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兴:医疗,很多时候是医生和患者一起做一个共识的决策(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在医生家中遇到这样的事都会反复考量,如此纠结,更不用说普通人的家庭了——到底应该作一个什么样的决策?
2015年,出现了一个叫“在行”的咨询平台,我在那里接了100多个咨询。这里的咨询,不是指看病,而是指来询问肿瘤相关的问题,我来出主意。我们也是在一个咖啡馆里聊,没有选择在医院。在咖啡馆里,我了解完病人的病情以及家属的想法之后,会给他一个综合的建议。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看某个病应该找谁,不太理解大夫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有大夫让他们转诊,言下之意就是不建议再治了,但是他们可能理解为要去别的地方诊治。我会帮他们分析很多跟生活相关的东西,而且我觉得医疗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会将看病、生活、死亡这三块看作是各自分离的,但是医疗本身就是贯穿着生-活着-死的全部过程。
在为这些病人出主意的过程中,我很快乐,因为别人会很受用。其中有我专业领域的知识,也有其它领域的,我需要先学习或者帮助他们咨询相关的医生,然后再给他们综合的决策。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我们目前的医疗比较欠缺的。从我学医到最后成为医生,每个专家都在跟我们讲“以人为本”,但医疗流程经常不是以人为本的,少数以“以人为本”为噱头的所谓“多学科诊疗”,它其实也是一个医生之间交换病人的场景。比如说外科以这种方式将病人给了内科,内科给了化疗科,化疗科给了外科,病人身处其中是很茫然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相对更舒缓的方式,和病人聊完家里的情况后,再判断治还是不治,怎么治,得是这么一个更基于人的决策。这是目前整个医疗中欠缺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的初衷。
我成为家属之后,在大夫和家属两个角色间横跳,更有所体会。做大夫的时候说一句话就完了,做家属的时候会发现后面有好多事情要决定。医生说我们明天早上要抽血,到底是几点抽?要不要空腹?我们前天要吃什么?前天有什么事情不能做?第二天我们要带什么?去哪儿抽?抽完了给谁看?要不要再挂号?有好多事情家里人会不断问我。所以我发现,每个病人可能最后都是通过一些熬、扛、被教训、被教育之后才逐渐习得这一套规矩,但换了一家医院以后又全都改变了,这也是我觉得做病人比较苦的一件事情。我倒不一定说我的书能够改变什么,但是既然提出了这个话题,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包括现在比较好的陪诊师这个行业,就是在一个医院里面,有陪诊师负责陪病人挂号、排队、看病、住院,就跟“地头蛇”一样很熟悉,病人们能少走很多的弯路。我觉得这是给现有医疗体系一个非常必要的补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