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兴:医疗,很多时候是医生和患者一起做一个共识的决策(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医院如果能够做好的话就不需要有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存在本身就是说明医院没有做好这件事情。
澎湃新闻:《医生,你在想什么》这本书里讨论了很多关于到底是“看病”还是“看人”的问题,比如美国有学者提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代替以前生物医学的模式。这种代替的意义在哪里呢?其中有什么区别吗?
王兴:医疗技术飞跃很快,这就导致人变成了一种“生物”:来了以后开刀、吃药,没有什么医生患者交流的过程。所以现在我们再提以人为本,有的时候更像是一种口号,毕竟以人为本好听嘛,如果光说治病就没有那么好听。但在这方面,我们其实更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不然我们在医院里像是被拆分了。胸腔穿刺可能归呼吸内科,到了肺手术就归外科,病人真的很难搞清楚某个病在不同的医院挂什么号、看什么科,完全是打碎的。与此同时,医生也是被打碎的。比如说我在胸外科就只做肺手术,别的手术都不碰,那我的注意点就只有肺和肺癌这两个部分。当所有人的视野都如此局限的时候,病人其实是很苦的,我会感觉他永远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特别是到了晚期,是该化疗呢?还是不治了呢?不治的话我疼得厉害怎么办呢?这不是坐飞机,我们只要买了飞机票,到达目的地之前整个流程都有人会管我们,哪怕我们没有登机还有人会找我们,人从生病到死亡的过程,除了最后死的时候有人管骨灰之外,当中怎么治、怎么往前走,好像每个人刚接触时都是完全迷茫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倡“生物-心理-社会”这种医学模式,各方面太碎片是不好的。
《医生,你在想什么:每个人的疾病课》,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6月版
澎湃新闻:其实,至少从二十世纪以来,医学都是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科学追求的就是专业,就像您刚才说的,各司其职,大家只需要将自己的专业做好就行,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按照刚才的讨论,医学似乎超越了科学,还有更多人文的成分?
王兴:医学至少在近几百年跟科学是更密切的,如果抛开科学,更多讲人文的话又好像偏另外一个方向了。我们理解医学的科学一面是指在特定的问题上,比如说有人确诊肺癌,该怎么治,但是其实我更想强调的是当中的过程,有个地方疼,没有确诊肺癌,那到底是不是肺癌?要不要看?看完了以后医生给的建议是观察,那什么叫观察?观察后也不知道是什么,就像目前的科学虽然进展到一定程度了,但是我们还没有一个非常好的手段来判断出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依旧只能通过医生的经验以及病变的位置来推测,这是很关键的。比如说一个8mm的病变长在肺的边边上,如果觉得比较像肺癌,我们可以切掉一块去化验;但如果同样大小的病变长在根部,我可能会建议这个病人再等等,不然的话我要介入整个肺叶才能确认是不是癌症,如果结果是良性的,就等于白切了,是薛定谔的猫的感觉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