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兴:医疗,很多时候是医生和患者一起做一个共识的决策(8)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从这些来看,我觉得国内的医疗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不仅是分级诊疗意识的加强,还是选择是否看病的逻辑。理解医院的局限性后就不再会把看病当作一种正义了。以前下意识觉得去主动看病才是对健康比较重视的表现,不看病好像不重视,其实并非如此。大多数的疾病都是要靠观察,靠自我康复,只有极少部分的病才需要尽快地手术。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医疗知识来丰富自己,放弃对医院和医疗很多不切实际的预期,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澎湃新闻:《医生,你在想什么》这本书中,您提到过很多次希波克拉底,他的体液学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吗?
王兴:这个问我的话就超纲了,得问中医学的老师。我是觉得这一类至少给了我们一些抓手,让我们可以切实地去感受生命,还是有价值的。像现在很火的MBTI(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都是让我们找到一些方法,不管是学佛、学道、学心理,还是正念减压、冥想、食疗,只要有一种方法能够让人建立一种心理秩序,让人有安全感,我觉得都是有价值的。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我们医生讲科学讲得太科班、太生冷了,反而失去了很多本来应该有的受众,但凡能够多讲一点老百姓能够理解的、爱听的、喜欢的、又不违背科学初衷的,就有可能挽救很多被保健品坑害的老年人。
澎湃新闻:您的书里也提到怎么看待生命。生命有一个量的问题,还有质的问题,以前老百姓可能更重视量,希望活得越长越好,现在大众的理念也在慢慢改变,活也要看是怎样活,是不是活得有尊严。这是不是医疗所面对的新问题?
王兴:这个很巧,前几天我刚录完一期节目,我跟脱口秀的黄西老师和专门谈生死教育的陆小雅老师聊了一期关于生死的问题,我觉得挺透彻的。现在我们还是提“缓和医疗”这个概念更多一些,其实它是一种价值观。如果已经发现癌症转移了,再往后其实还是有得治的,无论是放疗、化疗,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第六线……方案有很多,可以挨个试。但是什么情况下选择不治了,是有一个评价体系的。如果没有尝试过化疗,我会推荐病人试一下,因为有5%的人是化疗完后肿瘤消失的,30%-40%是化疗以后肿瘤变小了的,20%-30%是化疗以后肿瘤没有变化,还有20%是化疗以后肿瘤变大了。到底情况会怎么样,在现在的医疗水平下,我们不知道,只能一个个试。但是,越往后,治疗方案的副作用越大,作用越小。这个时候就需要医生和患者做个抉择。有些人愿意试,比如年轻人,这是他的诉求和权利,哪怕到第八线他都想试,只要有一线的机会都不会放弃,比如能够见到自己的孩子出生,这是不是一种价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